《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古詩文
【詩原文】
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古詩解釋】
在杜甫困守長安十年時期所寫下的求人援引的詩篇中,要數這一首是最好的了。這類社交性的詩,帶有明顯的急功求利的企圖。常人寫來,不是曲意討好對方,就是有意貶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相。杜甫在這首詩中卻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長期鬱積下來的對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材的悲憤不平。這是他超出常人之處。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韋濟任尚書左丞前後,杜甫曾贈過他兩首詩,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韋濟雖然很賞識杜甫的詩才,卻沒能給以實際的幫助,因此杜甫又寫了這首「二十二韻」,表示如果實在找不到出路,就決心要離開長安,退隱江海。杜甫自二十四歲(735)在洛陽應進士試落選,到寫詩的時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別是到長安尋求功名也已三年,結果卻是處處碰壁,素志難伸。青年時期的豪情,早已化為一腔牢騷憤激,不得已在韋濟面前發洩出來。
詩人是怎樣傾吐他的憤激不平的呢?細品全詩,詩人主要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表現手法,將胸中鬱結的情思,抒寫得如泣如訴,真切動人。這首詩應該說是體現杜詩「沉鬱頓挫」風格的最早的一篇。
詩中對比有兩種情況,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對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對比。先說以他人和自己對比。開端的「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把詩人強烈的不平之鳴,像江河決口那樣突然噴發出來,真有劈空而起,銳不可擋之勢。在詩人所處的時代,那些紈褲子弟,不學無術,一個個過著腦滿腸肥、趾高氣揚的生活;他們精神空虛,本是世上多餘的人,偏又不會餓死。而像杜甫那樣正直的讀書人,卻大多空懷壯志,一直掙扎在餓死的邊緣,眼看誤盡了事業和前程。這兩句詩,開門見山,鮮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賢愚 倒置的黑暗現實。
從全詩描述的重點來看,寫「紈褲」的「不餓死」,主要是為了對比突出「儒冠」的「多誤身」,輕寫別人是為了重寫自己。所以接下去詩人對韋濟坦露胸懷時,便撇開「紈褲」,緊緊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業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樂變化,再一次運用對比,以濃彩重墨抒寫了自己少年得意蒙榮、眼下誤身受辱的無窮感慨。這第二個對比,詩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盡致。從「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風俗淳」十二句,是寫得意蒙榮。詩人用鋪敘追憶的手法,介紹了自己早年出眾的才學和遠大的抱負。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陽一帶見過大世面。他博學精深,下筆有神。作賦自認可與揚雄匹敵,詠詩眼看就與曹植相親。頭角乍露,就博得當代文壇領袖李邕、詩人王翰的賞識。憑著這樣卓越挺秀的才華,他天真地認為求個功名,登上仕途,還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時就可實現夢寐以求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詩人信筆寫來,高視闊步,意氣風發,大有躊躇滿志、睥睨一切的氣概。寫這一些,當然也是為了讓韋濟瞭解自己的為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誤身受辱。從「此意竟蕭條」到「蹭蹬無縱鱗」,又用十二句寫誤身受辱,與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現實是殘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紈褲」佔盡,主觀願望和客觀實際的矛盾無情地嘲弄著詩人。看一下詩人在繁華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來,詩人經常騎著一條瘦驢,奔波顛躓在鬧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門,受盡紈褲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隨著貴人肥馬揚起的塵土鬱鬱歸來。成年累月就在權貴們的殘杯冷炙中討生活。不久前詩人又參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試,誰料這場考試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劃的一個忌才的大騙局,在「野無遺賢」的遁辭下,詩人和其他應試的士子全都落選了。這對詩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就像剛飛向藍天的大鵬又垂下了雙翅,也像遨遊於遠洋的鯨鯢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詩人的誤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達到了頂點。
這一大段的對比描寫,迤邐展開,猶如一個人步步登高,開始確是滿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會從頂峰失足,如高山墜石,一落千丈,從而使後半篇完全籠罩在一片悲憤悵惘的氛圍中。詩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寫得紅火熱鬧,越能襯托出眼前儒冠誤身的悲涼淒慘,這大概是詩人要著力運用對比的苦心所在吧!
從「甚愧丈人厚」到詩的終篇,寫詩人對韋濟的感激、期望落空、決心離去而又戀戀不捨的矛盾複雜心情。這樣豐富錯雜的思想內容,必然要求詩人另外採用頓挫曲折的筆法來表現,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藝術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詩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學生原憲那樣的貧困了。他為韋濟當上了尚書左丞而暗自高興,就像漢代貢禹聽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彈冠相慶。詩人多麼希望韋濟能對自己有更實際的幫助呀!但現實已經證明這樣的希望是不可能實現了。詩人只能強制自己不要那樣憤憤不平,快要離去了卻仍不免在那裡顧瞻俳徊。辭闕遠遊,退隱江海之上,這在詩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對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對曾有「一飯之恩」的韋濟,是那樣戀戀不捨,難以忘懷。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最後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鷗那樣飄飄遠逝在萬里波濤之間。這一段,詩人寫自己由盼轉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頭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盡情,絲絲入扣,和前面動人的對比相結合,充分體現出杜詩「思深意曲,極鳴悲慨」(方東樹《昭昧詹言》)的藝術特色。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從結構安排上看,這個結尾是從百轉千回中逼出來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勢愈壯。它將詩人高潔的情操、寬廣的胸懷、剛強的性格,表現得辭氣噴薄,躍然紙上。正如浦起龍指出的「一結高絕」(見《讀杜心解》)。董養性也說:「篇中……詞氣磊落,傲睨宇宙,可見公雖困躓之中,英鋒俊彩,未嘗少挫也。」(轉引自仇兆鰲《杜詩詳注》)吟詠這樣的曲終高奏,詩人青年時期的英氣豪情,會重新在我們心頭激盪。我們的詩人,經受著塵世的磨煉,沒有向封建社會嚴酷的不合理現實屈服,顯示出一種碧海展翅的衝擊力,從而把全詩的思想性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全詩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筆法,而且語言質樸中見錘煉,含蘊深廣。如「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道盡了世態炎涼和詩人精神上的創傷。一個「潛」字,表現悲辛的無所不在,可謂悲沁骨髓,比用一個尋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細生動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以散為主,因此一氣讀來,既有整齊對襯之美,又有縱橫飛動之妙。所以這一切,都足證詩人功力的深厚,也預示著詩人更趨成熟的長篇巨製,隨著時代的劇變和生活的充實,必將輝耀於中古的詩壇。
(徐竹心)
--------------------------
按:【黃鶴注】公以天寶六載,應詔赴轂下,為李林甫見阻,由是退下。侍云「主上頃見徵」,「青冥卻垂翅」,當是七載所作。篇內皆系陳情語,當在《贈韋左丞丈》詩後。末雲《況懷辭大臣》,明年果又有東都之遊矣。《杜臆》:前詩有頌韋丞語,此篇全屬陳情,題曰贈,似誤,恐當作呈。
紈褲不餓死1,儒冠多誤身2。丈人試靜聽3,賤子請具陳4。
(首用議論總提。《杜臆》:儒冠誤身,乃通篇之主,紈褲句特伴語耳。)
1《漢書》:班伯在綺襦紈褲之間,非其所好也。註:「綺,細綾。紈,素也。並貴戚子弟服。」《漢書》:鄧通相當餓死。2《酈食其傳》: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之。3《吳越春秋》:伍子胥謂漁父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又王弼《易注》:丈人,嚴莊之稱。鮑照書:「靜聽無聞。」4鮑照樂府:「主人且勿喧,賤子歌一言。」蔡琰《胡笳》:「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甫昔少年日1,早充觀國賓2。讀書破萬卷3,下筆如有神4。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5。李邕求識面6,王翰願為鄰7。自謂頗挺出8,立登要路津9。致君堯舜上十,再使風俗淳(11)。
(此敘少年自負,申言儒冠之事。甫昔八句,言學優才敏,足以馳騁古今。自謂四句,欲正君善俗,不但文辭見長也。此乃備陳學問本領,言大而非誇。《杜臆》:公以韋丞為知己,故通篇作衷語,如「讀書破萬卷」等句,大膽說出,絕無謙遜也。)
1沈約詩:「生平少年日。」【鶴注】《壯游》詩云「中歲貢舊鄉」,「忤下考功第」,開元二十四年改用禮部侍即主考,公預舉在二十四年之前,故主試屬考功郎。其時年方二十餘歲,宜自謂少年也。2《易》:「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3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張遠謂識破萬卷之理,另是一解。《梁元帝紀》:兵敗,焚圖書十四萬卷,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北史》:李永和曰:「丈夫擁書萬卷,何暇南面百城。」4魏文帝《典論》:傅武仲下筆不能自休。孔文舉表:「性與道合,思若有神。」5漢揚雄嘗作《甘泉》等賦,魏曹子建七步成詩,公謂揚雄之賦與己敵體,子建之詩於己相近也。考字書:物料之料從去聲,料度之料從平聲。《左傳》:「臣料虞君。」6《唐書》本傳:甫少貧不自振,客齊、趙間,李邕奇其才,先往見之。《北齊書》:神武自太原來朝,見宋游道,曰:「嘗聞其名,今日始識其面。」趙曰:公《哀李邕》詩:「伊昔臨淄亭,酒酣托末契。重敘東都別,朝陰改軒砌。」追言洛陽相見事,豈非公與邕先識面於洛陽乎。《新史》蓋誤以再見為始識面矣。7《唐書·文苑傳》:王翰,字子羽,并州晉陽人,及進士第,張說輔政,召為秘書正字,終道州司馬。《左傳》:「二三子先卜鄰矣。」陶潛詩:「思與爾為鄰。」【朱注】邕、翰皆公同時前輩,識面、卜鄰乃當時實事。舊注引杜華母使華與王翰卜鄰,出偽書杜撰。8劉峻《辯命論》:「孔墨之挺生。」《蜀志·呂凱傳》:「諸葛丞相英才挺出。」9古詩:「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十應璩《與弟書》:「伊尹輟耕,郅惲牧羊,思致君於唐虞,濟斯民於塗炭。」《孟子》:伊尹使是君為堯舜之君。(11)《詩序》:「美教化,移風俗。」《何氏語林》:阮孝緒歎明賓山曰:「是使還淳返樸。」
此意竟蕭條1,行歌非隱淪2。騎驢十三載3,旅食京華春4。朝扣富兒門5,暮隨肥馬塵6。殘杯與冷炙7,到處潛悲辛8。主上頃見征9,欲然欲求伸十。青冥卻垂翅(11),蹭蹬無縱鱗(12)。
(此慨歷年不遇,申明誤身之故。蕭條八句,前因貢舉不第。見征四句,後以應詔退下。黃生曰:騎驢六句,極言困厄之狀,略不自諱,隱然見抱負如彼,而厄窮乃如此,俗眼無一知己矣。)
1李陵書:「但聞悲風蕭條之聲。」2《列子》:「林類年且百歲,拾穗行歌」。桓譚《新論》:「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隱淪。」嵇康詩:「尋山洽隱淪。」【朱注】「言以窮困行歌,非隱淪肥遁之流也。」3漢靈帝時,執政皆騎驢。《後漢·獨行傳》:向栩或騎驢入市,乞丐於人。公兩至長安,初自開元二十三年赴京兆之貢,後以應詔到京,在天寶六載為十三載也。他本作三十載,斷誤。4《儀禮》:尊士旅食於門。鄭注作眾食解。魏鍾繇表:「旅食許下。」作旅寓之食解矣。魏文帝《與吳質書》:「旅食南館。」郭璞詩:「京華遊俠窟。」5鮑照侍:「結友多貴門,出入富兒鄰。」6《世說》:司馬德操曰:「坐則華屋,行則肥馬。」7《顏氏家訓》:「殘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猶遭之,況爾曹乎。」8潛悲辛,含悲不忍言也。鮑照《野鶴賦》:「對鐘鼓而悲辛。」9《年譜》:天寶六載,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李林甫命尚書省皆下之,公應詔退下。《淮南子》:「主上出令。」《漢雜事》:宣帝時,蔣蒲與子方召見征。十《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11)《楚辭》:「據青冥而攄虹。」註:「青冥,雲也。」《後漢·馮異傳》: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澠池。王通《東徵賦》:「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12)《海賦》:「蹭蹬窮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沛乎若巨魚之縱大壑。」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1。每於百僚上2,猥誦佳句新3。竊效貢公喜4,難甘原憲貧5。焉能心怏怏6,只是走踆踆7。今欲東入海8,即將西去秦9。尚憐終南山十,回首清渭濱(11)。常擬報一飯(12),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13),萬里誰能馴(14)?
(末段感懷韋丈,而致臨別縫綣之情,甚愧四句,藉韋公為知己。竊效四句,不得志而思去矣。今欲四句,欲去而不忍徑去。常擬四句,欲留而不能復留也。詩到尾梢,他人幾於力竭,公獨滔滔滾滾,意思不窮,正所謂「篇終接混茫」也。然須玩其轉折層次,不可增減,非汗漫敷陳者比。此章首段四句,中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十六句收。)
1趙曰:厚,言其相待之厚,如《世說》范達深愧其厚意。真,言其懷抱之真,如《莊子》雲其為人也真。2《書》:「百僚師師。」《史記》:相國位諸侯王百僚之上。3《前漢·朱雲傳》:「嘉猥稱雲。」《後漢·孔融傳》:「猥惠書教。」曹植《責躬表》:「猥垂齒召。」註:「猥,曲也。」又解作遝。《范滂傳》:「所劾猥多。」此詩言頻育佳句也。《世說》: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4《前漢·王吉傳》:吉字子陽,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劉孝標《廣絕交論》:王陽登則貢公喜。5《仲尼弟子傳》:原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而去。6《吳越春秋》:「公子光心氣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怏怏,不平貌。7《西京賦》:「大雀踆踆。」註:「踆踆,行走貌。」8《莊子》:「石戶之農,攜子入於海,終身不返。」《易林》:「東入海口。」9裴讓之詩:「申胥欲去秦。」李斯《上始皇書》:「天下之士,退而不西向,裹足不入秦。」十《詩》:「終南何有。」《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京兆府萬年縣南五十里。渭水在萬年縣北五十里。(11)《西徵賦》:「北有清渭濁涇。」(12)《史記·范睢傳》:「一飯之恩必償。」《後漢·李固傳》:「竊感古人一飯之報。」註:「謂靈輒也。」(13)《杜臆》:白鷗,承入海來,用海客事,屬在自己說,以東海望秦川,則相去萬里矣。鮑照詩:「翻波揚白鷗。」趙曰:浩蕩,或取流放之貌,如《離騷》「怨靈修之浩蕩」。或取曠遠之貌,如《楚辭》「志浩蕩而傷懷」,《東坡志林》:子美「白鷗沒浩蕩」,言滅沒於煙波間耳,宋敏求謂鷗不解沒,改作波字,便覺神氣索然。今按《易林》:「鳧游江海,沒行千里。」此沒字所本。(14)阮籍詩:「雙翮凌長風,須臾萬里逝」。顏延之《王君詠》:「龍性誰能馴。」馴,馴服也。范元實《詩眼》曰:山谷謂文章必謹佈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後予以此概考古人法度,如子美《贈韋左丞》詩云「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靜聽而具陳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風俗淳」,皆言儒冠事業也。自「此意竟蕭條」,至「蹭蹬無縱鱗」,言誤身如此也,則意舉而文已備矣。然必言其所以見韋者,於是有厚愧真知之語,而所以真知者,謂傳誦其詩也。然宰相職在薦賢,不當徒愛人而已,故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果不能薦賢,則去之可也,故將東入海而西去秦。然其去也,必有遲遲不忍之意,故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然後知不可以不別,故曰「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夫如是,可以相忘於江湖之外,雖韋亦不得而見矣,故以「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終焉。此詩前賢錄為壓卷,其佈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廳堂房舍,各有定處,不可亂也。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其他皆謂之變體可也。又曰:詩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此詩前後佈置,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不忍決去之意,則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其道欲與韋別之意,則曰「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此句中命意也。蓋如此,然後可謂頓挫高雅矣。
董養性曰:篇中皆陳情告訴之語,而無干望請謁之私,詞氣磊落,傲睨宇宙,可見公雖困躓之中,英鋒俊彩,未嘗少挫也。
王嗣奭曰:此篇本古詩,而頗帶排句,以呈左丞,故體近莊雅耳。通首直抒隱衷,如寫尺牘,而縱橫轉折,感憤悲壯之氣溢於行間,邊緣躊躕,曲盡其妙。
《東皋雜錄》:或問荊公,杜詩何故妙絕古今。公曰:老社固嘗言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嚴羽曰:五言始於李陵,以興在漢,故雲古詩。
茅一相曰:獨孤及云:五言之源,生於《國風》,廣於《離騷》,若於蘇、李,盛於曹、劉。當漢、魏之間,雖已樸散為器,作者猶質有餘而文不足。以今揆昔,則有朱弦疏越、太羹遺味之歎。
徐用吾曰:五言古詩,或引興起,或賦比起,須要用意深遠,托詞溫厚,反覆優遊,雍容不迫,或感古懷今,或懷人傷己,或瀟灑閒適,寫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摹感慨之微意,悲歡含蓄而不傷,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遺意。
范梈曰:五言長篇,法有四要,曰分段、過脈、回照、讚歎。先分為幾段幾節,每節句數多少,要略均齊。首段是敘子,一篇之意皆含在其中。結段要照應起段,且選詩分段,節數耍均,三句則皆三句,四句、六句、八句,則皆不參差。惟工部夔州後詩,間有錯綜,然亦不太長太短也。次要過句,名為血脈,此處用兩句,一結上,一生下也。回照,謂十步一回頭以照題目,又五步作一消息語以讚歎之,方不甚迫促。長篇怕雜亂,一意為一段。以上四法,備於《北征》詩,舉一隅之道也。
胡應麟曰:四言簡質,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聲易雜。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蓋莫尚於五言。故兩漢以還,文人藝士,平生精力,鹹萃斯道。又曰:統論五言之變,則質漓於魏,體排於晉,調流於宋,格喪於齊。又曰:兩漢之詩,所以冠古絕今,率以得之無意。不唯里巷歌謠,匠心信口,即枚、李、張、蔡,未嘗鍛煉求合,而神氣工巧,備出天造。又曰:古詩浩繁,作者至眾,雖風格體裁,人以代異,支流原委,譜系具存。炎劉之制,遠紹《國風》;曹魏之聲,近沿枚、李。陳思而下,諸體畢各,門戶漸開。阮籍、左思,尚存其質;陸機、潘岳,首播其華。靈運之詞,淵源潘、陸;明遠之步,馳驟太沖。有唐一代,拾遺草創,實阮前蹤:太白縱橫,亦鮑近矱。少陵才具,無施不可,而憲章漢魏,祖述六朝,所謂風雅之大宗,藝林之正朔也。又曰:古詩軌轍殊多,大要不過二格:有以和平渾厚、悲愴婉麗為宗者,即前所列諸家。有以高閒曠逸、清遠玄妙為宗者,六朝則陶,唐則王、孟、常、儲、韋、柳。但其格本一偏,體靡兼備,宜短章不宜鉅什,宜古選不宜歌行,宜五言律不宜七言律。歷考前人遺集,靡不然者。中唯右丞才高,時能旁及,至於本調,反劣諸子。余雖深造自得,然皆株守一隅,才之所趨,力故難強。又曰:備諸體於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於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並駕陳王,氣之雄齊驅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王世貞曰:盧、駱、王、楊,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而骨氣翩翩,意象老境,則超然勝之。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寄托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李、杜光焰千古,人人知之。滄浪並極推尊,而不能致辯。元微之獨重子美,宋人以為談柄。楊用修為李左袒,輕俊之士往往耳傳。大約五言選體,太白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子美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以奇拔沈雄為貴。然太白多露語率語,子美多稚語累語,置之陶、謝間,便覺不倫,乃欲使之奪曹氏父子耶。
-----------仇兆鰲 《杜詩詳注》-----------
問唐代 古詩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的詩作者是誰?
答唐代 古詩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的詩作者是詩人 杜甫。
問古詩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有多少字?
答古詩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共220字。
問詩句 紈褲不餓死 下一句是什麼?
答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問杜甫 的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是什麼時候的詩?
答杜甫 的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是 唐代 的詩詞。
問詩句 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出自哪一首詩?
答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出自 唐代 古詩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