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茲帖上奇瑰兮,羌筆力之有神。
走緘{騰去馬加糸}之來詔兮,並垂棗而足珍。
從鯉庭而載求兮,得陳亢之異聞。
書三閭之孤忠兮,將爭光兮儀鄰。
予嘗竅寘疑兮,謂意或有在也。
方淳熙之繼明兮,德如天其大也。
挈道統而在上兮,固無妒邪之害也。
先生之溯伊濂兮,又非沅湘之派也。
寓物以寫興兮,自前世以固然。
豈先生之適正兮,乃獨取於沉淵。
行或過乎中庸兮,雖為法而不可。
其忠君愛國之誠兮,亦不虞乎後日之禍。
彼不學兮,周公仲尼。
知莊士與醇儒兮,或羞稱之。
律風雅之末流兮,若未免於或變。
使交有所發兮,亦足以迪天性民彝之善。
以今日之書兮,固非出於感時。
則異時之集注兮,亦何病乎俗人之悕。
原屈原之心兮,宗國之楚。
作春秋兮,固安在乎黜周而王魯。
先儒之心兮,百聖之矩。
藏此帖兮,昭於今古。
曾豐《清江何子發自荊湖宣撫幕客罷歸過我晉康投詩》詩詞原文及賞析
南北新來尋舊盟,江淮襄漢又休兵。
召還開府諸元帥,謝遣游談幾老生。
背上琴聲忠憤激,腰間劍氣血冤腥。
君不見老范相知,橫渠自反高自許。
三略六韜付擲捐,中庸大學歸含咀。
未遑盡發千古聖道機,猶不失為一代士宗主。
天下以中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
古之聖賢一用中,政刑禮樂萬事平。
於戲後世中道喪,政分寬猛刑重輕。
禮非儉陋則奢僭,樂不專一須鏘鏗。
其間萬事亦頗僻,或過不及誰與繩。
今公奮然力追救,大署中字為齋名。
謂中之跡不可見,粲焉其道存六經。
尚書洪範有皇極,春秋王道為權衡。
在易之爻貴二五,於詩無邪義甚明。
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說垂儀刑。
夜探群書味中理,雞鳴而作還奉行。
出處語默皆時中,措諸萬事無側傾。
有時賓至相與樂,詠歌亦作中和聲。
簷前竹樹有中色,四序不改長青青。
公今一州貳守政,千里猶變中庸甿。
異時朝廷贊天子,擴之四海中道成,
至得攝齊升公齋,一聽中論退服膺。
七返*砂返本,丹須日用烹煎。坤宮藥物采歸乾。黑虎赤龍相見。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靈光射透九重天。靜處當峰月現。
南郡佳人胡伯始,遼鶴重來藕花裡。
皮冠翠被俯曾城,一一人民皆故里。
罪人雖在四民外,亦是官家窮赤子。
已將密蔭庇龜魚,更把閒情親鹿家。
東日舊德宛如新,他日榮觀皆倣此。
年登八十豈其難,官至三師行復爾。
都將厚福與之同,只有中庸渠未是。
卻須回向澹庵翁,此是君家真性理。
柳南矯矯蛟龍騫,古詩古文高入天。
奉試詞場三十年,柳度夜夜魁星躔。
集英殿下聽臚傳,唱在第十眾所冤。
天豈恨汝月蝕篇,罰使得吟瘴海邊。
中州近年栽木綿,春寒秋熱氣已偏。
我心憂國身甚便,編排失手安足言。
敵窺淮漢蹂兩川,君相不得高枕眠。
古人度嶺悲南遷,今人度嶺如登仙。
端溪溪闊山無煙,長腰米白鯽鯇鮮。
山媼采蕉蜒采蠙,羽檄不警徭賦蠲。
黨碑諸賢昔往還,人士盡識洛水源。
廣文下馬春風前,升堂講書鼓鼘鼘。
遠方朋來笈在肩,再拜願預弟子賢。
中庸大學玄又玄,商盤周誥非雕鐫。
燈花兩簷陳俎籩,一一口說手注篇。
霜毫之筆雲濤箋,墨香瓦滑不受研。
下巖古坑石柿填,千夫秉炬入戽泉。
鑱出一片紫玉磚,色如馬肝鵒眼圓。
得這酬直不論錢,乍是對客寒無氈。
鄭剛中《胡德輝郎中由禮部出守桐廬同捨取令狐楚移石》詩詞原文及賞析
春風吹楊花,楊花亂江湄。
中有使君船,雙橈倚漣漪。
少駐一杯頃,容我成此詩。
人生天地間,用捨當聽隨。
棟干無衰氣,匠石寧肯遺。
姑存萬牛力,輕重惟所施。
方公在瀛洲,眾論稱瑰奇。
圖書浩探討,笑閱寒暑移。
取作南宮郎,漸欲為羽儀,
雍容入青瑣,人以旦夕期。
承流急師帥,小試煩一麾。
淮陽正不惡,安用薄彼為。
第令牧民心,常如護嬰兒。
休息戒擾動,飽暖毋凍饑。
清淨乃要道,中庸亦良規。
桐江古佳郡,幽勝公所知。
一水綠浩蕩,千峰影參差。
鳴鳩桑葉暗,雨過稻花垂。
不妨乘事外,時訪嚴陵祠。
囊中得新句,因風寄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