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別號靈胥,上海松江縣人。其父夏允彝,其師陳子龍,均是文名卓著、講求氣節的民族英雄。夏完淳被清廷捕獲,洪承疇想軟化他,夏堅貞不從,還把洪奚落一番,便從容就義,年僅十七歲。著作有《玉樊堂詞》,其作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一定的高度,在明末詞壇佔有重要的位置。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倖存錄》等。
生平
祖籍浙江會稽,明思宗崇禎四年生於松江(今屬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園濱,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 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歎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崇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歎「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二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昆岡鄉蕩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區石湖蕩鎮小昆山蕩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佔地二 畝餘。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字字有神,體現了陳總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問明代 詩人 夏完淳的詩詞代表作 有哪些?
答明代 詩人 夏完淳的詩辭代表作 包括:
《一剪梅·詠柳》《卜算子·秋色到空閨》《精衛·北風蕩天地》《婆羅門引·春盡夜》《絕句》《別雲間》《即事》。
問夏完淳是哪朝的人?
答夏完淳 是 明代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