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古詩文
【詩原文】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古詩解釋】
【註解】:
1、雉:野雞。
2、式微:《詩經·邶風·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這裡表明自己有歸隱
之意。
【韻譯】: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餘輝,
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
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
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裡,
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
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評析】:
??這首詩是描寫田家閒逸的。詩人面對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恬然自得的田家晚歸
景致,頓生羨慕之情。
??開頭四句,寫田家日暮時一種閒逸景象。五、六兩句寫農事。七、八句寫農夫閒
暇。最後兩句寫因閒逸而生羨情。全詩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渭河流域初夏鄉村的黃昏
景色,清新自然,詩意盎然。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勳
A FARM-HOUSE ON THE WEI RIVER
In the slant of the sun on the country-side,
Cattle and sheep trail home along the lane;
And a rugged old man in a thatch door
Leans on a staff and thinks of his son, the herdboy.
There are whirring pheasants? full wheat-ears,
Silk-worms asleep, pared mulberry-leaves.
And the farmers, returning with hoes on their shoulders,
Hail one another familiarly.
...No wonder I long for the simple life
And am sighing the old song, Oh, to go Back Again!
-----------------------------------------------
這是王維田園詩的名篇。抒寫詩人對閒逸的田家生活的嚮往,表達了自己急欲棄官歸隱的意願。
全篇以「歸」為主旨,以「閒逸」為基調,把初夏傍晚農村中的各種尋常景象貫串起來,構成一幅鄉村晚景圖。詩一開篇,描寫夕陽斜照村落,渲染暮色蒼茫的氣氛,接著,詩人就點出一個「歸」字,描寫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 。「窮」雖是修飾「巷」字,但卻暗示:詩人正站在村口,深情地望著牛羊在斜光和暮色中從田野結群歸來,並一直目送它們沒入深深的村巷之中。接著,詩中又寫一位慈祥老人,拄著枴杖,倚在柴門邊,正迎候放牧歸來的小孩。詩人對著暮色籠罩的田野沉思,忽然聽到野雞的歡鳴聲。麥子吐華了,野雞大概也在呼喚配偶吧?放眼桑林,桑葉稀少,蠶兒已吐絲作繭,進入了休眠狀態,它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了。農人們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相遇,親切交談,簡直是樂而忘返呢。這些畫面看似散漫無序,其實無不緊扣著一個「歸」字,無不洋溢著一種寧靜閒逸的情調。這自然要觸動仍浮沉於宦海極度苦悶與失意的詩人,使他一方面由衷地羨慕起這種閒適安逸的田園生活,另一方面,更為自己仍傍徨中路、未能找到人生歸宿而惆悵感慨。詩的結尾,詩人悵然吟起《式微》,借「式微 ,式微,胡不歸」的詩句,表達自己急欲歸隱的心情 。妙的是這「式微,胡不歸」的詩句又扣緊了黃昏和歸家的意蘊,與首聯前後映照,從而使全篇寫景與抒情,意象與意象,開頭、篇中和結尾緊密交融,契合無間,意境渾然一體。詩中描寫的各種意象和畫面,如牛、羊、雉、蠶、麥苗、桑葉,是農村中常見的禽畜和作物;墟落、窮巷、荊扉,是農村的普通景物環境;而野老倚仗,牧童晚歸,田夫荷鋤,村頭絮語,又都是農村平常的人事活動。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以自然而精煉、樸質面清新的語言將這些意象畫面平實地一一展現出來,從而蕩漾著親切的人情味,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充滿了詩情畫意。
聯繫詩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知道,王維是以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農村,反襯官場社會的黑暗、險惡和污濁,以農村中的寧靜閒逸,反襯自己宦海沉浮的孤獨、苦悶,以農村中的人和物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的獨無所歸。
問唐代 古詩 《渭川田家》 的詩作者是誰?
答唐代 古詩 渭川田家 的詩作者是詩人 王維。
問古詩 渭川田家 有多少字?
答古詩 渭川田家 共50字。
問詩句 斜光照墟落 下一句是什麼?
答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問王維 的 渭川田家 是什麼時候的詩?
答王維 的 《渭川田家》 是 唐代 的詩詞。
問詩句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出自哪一首詩?
答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出自 唐代 古詩 《渭川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