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的詩辭名句,元代詩人虞集的詩,虞集詩辭全集,虞集詩代表作

詩辭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元代詩人 虞集

虞集(1272-1348) 字伯生,號道園,又號邵庵,人稱邵庵先生,蜀郡人,系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大德初年,到京城大都任國子助教博士,累遷秘書少監、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拜奎章閣侍書學士。

詩人 虞集 介紹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學者、詩人。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少受家學,嘗從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李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祖籍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徙臨川崇仁(今屬江西省)。其母親是國子祭酒楊文仲之女。祖輩皆以文學知名。虞集生於湖南衡陽,正當宋末,兵戈擾攘,為避戰亂,隨父遷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莊鄉)。

虞集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薦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為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他上疏論學校教育問題,多有真知灼見,為仁宗所賞識。延祐六年(1319),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集賢修撰。泰定元年(1324),為國子司業,後為秘書少監。四年(1327),他與王約隨從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語和漢語講解經書,上都大臣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他建議京東沿海土地應讓民開墾,築堤以防潮水湧入。這既可逐年增加稅收,又使數萬民眾得以在京師周圍聚集,增強保衛京師的力量。這些主張雖未被採納,但後來海口設立萬戶之計,就是採用其說。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對虞集有所瞭解,登基後,即命其為奎章閣侍書學士。文宗有旨采輯本朝典章制度,倣傚「唐、宋會要」,編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平章事趙世延同任總裁。後趙世延離任,由虞集獨專其責。虞集嘔心瀝血,批閱兩載於至順二年(1331)全書編纂而成,共計880卷,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書成後,文宗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為由乞外任,未被允許。直到文宗及幼君寧宗相繼去世,才得以告病回歸崇仁。至正八年(1348)正月,病逝於家。謚「文靖」,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為仁壽郡公。

虞集學識淵博,能究極本源,研精探微。精於理學,為元代「儒林四傑」之一。他認為道德教化是國家治本的大事,選用人才必須為眾所敬服。主張理學應貫穿於雅俗之中。為元代中期文壇盟主,詩文俱稱大家。文多宣揚儒家傳統,倡導理學,歌頌元室。詩風典雅精切,格律謹嚴,深沉含蓄,縱橫無礙。其詩歌風格於精切典雅中見沉雄老練,體裁多樣,長於七古和七律,與楊載、范梈、揭奚斯齊名,人稱「虞、楊、范、揭」,為「元詩四大家」之一。一時朝廷宏文高冊,多出其手。在其詩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撫州故土的山水風土人情。亦工詞與散曲,一生所寫詩詞文章逾萬篇,但所存只有十之二、三。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類稿》各50卷,《虞文靖公詩集》(又曰《虞伯生詩》)。

詩人 虞集 的詩辭精選及介紹

元代 詩人 虞集的詩詞代表作 有哪些?

元代 詩人 虞集的詩辭代表作 包括: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聽雨》《折桂令_席上偶談蜀》《院中獨坐》《風入松·寄柯敬仲》《挽文丞相》《南鄉一剪梅·招熊少府》。

虞集是哪朝的人?

虞集 是 元代 詩人。

虞集的詩辭作品有哪些?
古詩大全
 
詩詞大全
詩詞詩句
各朝代的詩
詩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