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惺的簡介和代表作
暫無
明朝 詩人 鍾惺的簡介 補充[1]
鍾惺(1574年~1624年) 明代文學家。字伯敬,一作景伯,號退谷、止公居士,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鍾一貫任武進(今屬江蘇)學訓。萬曆三十八年中(1610年)進士,授行人,掌管詩詣及冊封事宜。次年,他以奉節使臣出使成都;後又出使山東。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再赴貴州,主持鄉試。後遷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調往江南,任南京禮部祭祠司主事,遷南京禮部儀制司郎中。在南京時,鍾惺簡淡自持,於秦淮河畔租一樓屋,伏案讀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輒記之,撰成《史懷》一書,評論古史,「多所發明,有古賢所不逮者」。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喜游名山大川,曾與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啟初年,鍾惺升任福建提學僉事,他在閩中仍倡幽峭詩風,並且參以禪旨,令人莫測高深,有「詩妖」之名。江南張澤、華淑,閩人蔡復一等,傾心附和,把鍾惺奉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鍾惺因喪父,回家守制,竟於天啟五年(1625年)病逝於家,享年五十二歲。卒葬天門縣城南魯家畈(今天門縣李場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時,縣內立有「鍾譚合祠」,坊題「天下文章」四字。遺址在今天門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之東。 後人將他的詩文輯為《隱秀軒集》。
他與同裡譚元春評選唐人詩,作《唐詩歸》;又評選隋以前的詩,作《古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鍾譚」。
文學成就
鍾惺著作有《隱秀軒集》,其中詩10集,16卷;文23集,35卷。詩按四至七言及古、近體排列,文以賦、序、記、傳、論、疏、題跋、贊等分集編排。其他著作有《如面潭》18卷,《詩經圖史合考》20卷,《毛詩解》(無卷數),《鍾評左傳》30卷,五經纂注》5卷,史懷》17卷。鍾惺與譚元春合編《詩歸》51卷,其中古詩15卷,詩36卷。又有《合刻五家言》(無卷數),《名媛詩歸》36卷,周文歸》20卷,宋文歸》20卷等。又與譚元春合編《明詩歸》10卷,遺1卷;合評《詩刪》10卷。此外尚有署名鍾惺評點、批注演義小說,一般認為多系別人偽托。 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七十九說:「伯敬詩清迥自異,全用歐九飛蓋橋玩月筆法,與譚友夏選《古唐詩歸》,一時翕然稱之。」
問明朝 詩人 鍾惺的代表作 有哪些?
答明朝 詩人 鍾惺的代表作 包括:
《秋日舟中題胡彭舉秋江卷》《江行俳體十二首》《雨發九灣至歸州》《江行俳體十二首》《江行俳體》《江行俳體十二首》《秋夜集俞伯彭園池》《江行俳體十二首》《江行俳體十二首》《江行俳體十二首》。
問詩人鍾惺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鍾惺 是 明朝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