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古詩文
【詩原文】
簡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爐。
寒天留遠客,碧海掛新圖。
雖對連山好,貪看絕島孤。
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壺。
方丈渾連水,天台總映雲。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何路出塵氛。
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壓床。
野橋分子細,沙岸繞微茫。
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
浮查並坐得,仙老暫相將。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古詩解釋】
[註釋](1)詩題的意思是:因觀賞李固的弟弟畫的山水畫而請我寫的詩。司馬弟:李固的弟弟。(2)方丈:傳說中海上三座仙山之一。(3)天台:即天台山,在今浙江省。(4)范蠡:春秋時越國大臣,協助越王勾踐消滅吳國之後,泛太湖而去。(5)塵氛:塵俗的氣氛。
[譯文]仙山方丈與茫茫的海水連成一片,天台山總是掩映在煙雲之中。在人間我常常看到這樣美麗的畫卷;然而人老了,只能空聞,不能親身目睹實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容不下我同游;王子喬乘的仙鶴只有一隻,不能載我飛昇。這一生只能隨著萬物飄浮,在哪裡能夠跳出這世俗的塵氛。
-------------------------------------------
李固當是蜀人,其弟曾為司馬,能寫山水圖。公至固家,固掛其圖於壁,而請公題之也。黃鶴編在廣德二年。
簡易高人意1,匡床竹火爐2。寒天留遠客,碧海掛新圖。雖對連山好,貪看絕島孤。群仙不愁思3,冉冉下蓬壺。
(首章,觀李氏山水圖。上四敘事,下四詠畫。高人指李,遠客自謂。掛碧海之新圖,此倒裝句。連山中有絕島,即蓬壺也。《杜臆》:自己有愁,忽想到群仙之不愁,真得味外之味。)
1《劉向傳》:「向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靜樂道,不交接世俗。」2《莊子》:麗姬與晉公同匡床而食芻豢。匡床,安床也。張衡《同聲歌》,「思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3徐陵詩:「紺席下群仙。」
其二
方丈渾連水,天台總映雲1。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2。范蠡舟偏小3,..王喬鶴不群4。此生隨萬物5,何處出塵氛。
(次章,概言山水人物。見山水恨不能親至其地,見人物又歎不能離俗而去。上下兩段,各用一景一情,謂之虛實相間格。趙次公曰:圖必兼畫舟鶴,故引范蠡、王喬為證。《杜臆》,隨物與出塵,此仙凡之別也。)
1《天台賦》:「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2陸機《董逃行》:「但為老去年遒。」3范蠡乘扁舟,泛五湖。4《天台賦》:「王喬控鶴以沖天。」5王洙曰:隨萬物,即莊子所謂與物轉徙也。
其三
高浪垂翻屋1,崩崖欲壓床。野橋分子細2,沙岸繞微茫。紅浸珊瑚短,青懸薛荔長。浮查並坐得3,仙老暫相將4。
(末章,詳敘山水景物。高浪、崩崖,言山水絕險。橋在水上,岸在山下。珊瑚浸水而紅,薛荔懸山而青,俱分配山水。《杜臆》:起勢突兀雄偉。中四,皆就細微處形容畫家妙品。末睹仙查而望其接引,與前二章結語相同,而出之變幻不拘。)
1郭璞詩:「高浪駕蓬萊。」2子細,出《源思禮傳》,見六卷。3《拾遺記》:堯時有巨查浮於西海,其上有光若星月,常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名貫月查,又名掛星查。羽人棲息其上。謝惠連詩:「並坐相招邀。」4梁簡文帝詩:「相將渡江口。」攜註:「相將,相攜也。」
-----------仇兆鰲 《杜詩詳注》-----------
問唐代 古詩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的詩作者是誰?
答唐代 古詩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的詩作者是詩人 杜甫。
問古詩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有多少字?
答古詩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共120字。
問詩句 簡易高人意 下一句是什麼?
答簡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爐。
問杜甫 的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是什麼時候的詩?
答杜甫 的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是 唐代 的詩詞。
問詩句 簡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爐 出自哪一首詩?
答簡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爐 出自 唐代 古詩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