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登樓寄王卿》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古詩查詢

請輸入古詩關鍵詞:

查詢範圍: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登樓寄王卿

登樓寄王卿古詩原文

登樓寄王卿》古詩文

【詩原文】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登樓寄王卿古詩的意思

登樓寄王卿

【古詩解釋】

【註釋】:

這是一首懷念友人之作。韋應物與王卿之間有著很深的情誼。讀這首小詩,我們眼前彷彿浮現出詩人韋應物的形象,見到他正在拾級登樓,對景吟唱。從前當他和王卿相聚時,經常一起遊覽:他們曾攜手登樓(「踏閣」),縱目遠眺;並肩上山(「攀林」),尋幽探勝。而如今呢,王卿已經遠去楚地,只有詩人自己還滯留在海邊的州郡。這會兒,當詩人孤獨地登樓送目時,一種強烈的懷念故人之情不覺油然而生,脫口唱出了一、二兩句:「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這開頭兩句雖然開門見山,將離愁別恨和盤托出,而在用筆上,卻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兩句採用的都是節奏比較和緩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在這裡,意義單位與音韻單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個字,一波而三折,節奏上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顯然有緩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對,也使這兩句的節奏變得徐緩。「踏閣」與「攀林」,「楚雲」與「滄海」,分別在句中形成自對。朗讀或默誦時,在對偶成分之間自然要有略長的停頓,使整個七字句進一步顯得從容不迫。所以,儘管詩人的感情是強烈的,而在表現上卻又不是一瀉無餘的,它流蕩在舒徐的節律之中,給人以離恨綿綿、愁思茫茫的感覺。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來,是「恨不同」與「思無窮」的形象的展示。在前兩句中,詩人用充滿感情的聲音歌唱;到這後兩句,寫法頓變,用似乎冷漠的筆調隨意點染了一幅煙雨茫茫的圖畫。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費解;細細想來,又覺得唯有這樣寫,才能情真景切、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登樓懷友這一主題。

第三句中的「砧杵」,是搗制寒衣用的墊石和棒槌。這裡指搗衣時砧杵相擊發出的聲音。秋風裡傳來「數家」零零落落的砧杵聲,表現了「斷續寒砧斷續風」(李煜《搗練子》)的意境。「秋山下」,點明節令並交代「數家砧杵」的地點,「秋山」的景色也是蕭索的。全句主要寫聽覺,同時也是詩人見到的頗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

最後一句著重寫極目遠望所見的景象。「荊榛」,泛指高矮不等的雜樹。「一郡」,形容荊榛莽莽蒼蒼,一望無涯,幾乎塞滿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給「一郡荊榛」平添了一道雨絲織成的垂簾,使整個畫面越發顯得迷離恍惚。這一句主要訴諸視覺,而在畫外還同時響著不斷滴落的雨聲。

三四兩句寫景,字字不離作者的所見所聞,正好切合詩題中的「登樓」。然而,詩人又不只是在單純地寫景。砧杵聲在詩詞中往往是和離情聯在一起的,正是這種淒涼的聲音震動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難耐的孤寂之感與對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風秋雨愁煞人,詩人又彷彿從迷迷濛濛的雨中荊榛的畫面上,看到了自己離恨別緒引起的無邊的惆悵迷惘的具體形象。因而,進入詩中的砧杵,荊榛,寒雨,是滲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別傷離之情開鑿出來的藝術境界。所以,三、四句雖然字字作景語,實際上卻又字字是情語;字字不離眼前的實景,而又字字緊扣住詩人的心境。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採用虛實相生的寫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虛筆;三、四句寫景,用的是實筆。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虛筆概括了對友人的無窮思念,為全詩定下了抒寫離情的調子。在這兩句的映照下,後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誤認為單純的寫景。景中之情雖然含蓄,卻並不隱晦。實筆具體寫出對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尋味,又使前兩句泛寫的感情得以落實並得到加強。虛實並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動。

(陳志明)

韋應物《登樓寄王卿

唐代 古詩 《登樓寄王卿》 的詩作者是誰?

唐代 古詩 登樓寄王卿 的詩作者是詩人 韋應物

古詩 登樓寄王卿 有多少字?

古詩 登樓寄王卿 共28字。

詩句 踏閣攀林恨不同 下一句是什麼?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韋應物 的 登樓寄王卿 是什麼時候的詩?

韋應物 的 《登樓寄王卿》 是 唐代 的詩詞。

詩句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出自哪一首詩?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出自 唐代 古詩 《登樓寄王卿》。

唐代 詩人 韋應物 的古詩
唐代古詩《登樓寄王卿》韋應物
古詩大全
 
詩詞大全
詩詞詩句
各朝代的詩
詩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