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望(1212—1280)字仲山,號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為太學上捨,供職中書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編《丙丁龜鑒》,列舉自戰國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後晉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間,凡屬丙午、丁未年份,約有半數發生戰亂,意在說明「今來古往,治日少而亂日多」,切望當局居安思危。由此觸怒朝廷,被逮入獄,得臨安知府趙與籌救助。出獄後自號「歸田」,隱居故里三十餘年。鹹淳後期蒙古軍三路攻宋,望心憂國難,多次致信督師荊襄制置大使李庭芝,進御邊退敵策略。德祐二年(1276),陸秀夫等擁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趙是為帝,改年號景炎,繼續抗元。望不顧65歲高齡,奔赴福州,以迪功郎銜任國史編校。不久,因時局艱危,與堂弟隨亨、元亨、元彪一同辭官歸隱。南宋亡國後,拒絕元朝徵召,吟詩填詞寄托亡國哀思。世稱「柴氏四隱」。
著作有《道州苔衣集》、《詠史詩》20首及詞集《涼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長台鎮高齋山下,列為江山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問宋代 詩人 柴望的詩詞代表作 有哪些?
答宋代 詩人 柴望的詩辭代表作 包括:
《念奴嬌》《摸魚兒》《齊天樂》《桂枝香》《陽關三疊》《祝英台》《念奴嬌》《滿江紅》《賀新郎》《摸魚兒》。
問柴望是哪朝的人?
答柴望 是 宋代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