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古詩查詢

請輸入古詩關鍵詞:

查詢範圍: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古詩原文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古詩文

【詩原文】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古詩的意思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古詩解釋】

【註釋】:

 要讀懂這首七絕,至少要掃除兩重障礙。其一,是詩的寫作年代及其時代背景;其二,是判斷最後一句話的語氣。

看題目,自然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築。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城堞現出了一角,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其實又是在敘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除了城堞聳峙,遠山一抹,驛路蜿蜓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彷彿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純然以寫景來敘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說明。

然而,這首詩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應酬之作,詩人在詩中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單純的送別友人深廣得多。岑參是於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長史的,那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由於戰亂,國土破碎,人民罹難,詩人親眼見到過的開元盛世景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上面,我們看到詩人感慨遙深地寫下了這兩句話:「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話裡隱藏著一段典故:有一年,漢武帝劉徹到河東(今山西地區)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遊覽、飲宴,高興起來,做了一首《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話。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漢朝的鼎盛時期,而唐朝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間,國力之盛,比起漢武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安史之亂一來,卻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詩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觸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晉絳去,詩人於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這樣的探問:「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時候,看看那裡的雲光山色,可還像漢武帝那個時代那樣雄偉壯麗麼?」很明顯,隱藏在這兩句話後面的,是詩人對於唐帝國衰落的深沉的歎息。漢武帝的豪情勝概已經不可再見了,唐帝國的聲威功業難道也是這樣結束了嗎?一種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懷的激情,在詩人胸中蕩漾。有了這兩句,就給這首送行詩平添許多光彩,我們喜愛它,就不僅僅因為它在藝術上的成就了。

(劉逸生)

岑參《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唐代 古詩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的詩作者是誰?

唐代 古詩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的詩作者是詩人 岑參

古詩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有多少字?

古詩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共28字。

詩句 西原驛路掛城頭 下一句是什麼?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岑參 的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是什麼時候的詩?

岑參 的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是 唐代 的詩詞。

詩句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出自哪一首詩?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出自 唐代 古詩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唐代 詩人 岑參 的古詩
唐代古詩《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岑參
古詩大全
 
詩詞大全
詩詞詩句
各朝代的詩
詩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