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仁傑(約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號善夫(「夫」也作「甫」),又號止軒。濟南長清 (今屬山東濟南市)人。元代散曲家。《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他由金入元,金朝正大中與麻革、張澄隱居內鄉山中。元初,屢被徵召不出。性善謔,才學宏博。平生與元好問相契,有詩文相酬。元好問曾兩次向耶律楚材推薦,但他都「表謝不起,」沒有出仕。其子杜元素,任福建閩海道廉訪使,由於子貴,他死後得贈翰林承旨、資善大夫,謚號文穆。
杜仁傑出生於詩書之家。父杜忱志行廉潔,有文名,進士及第授京兆錄事判官,後因病歸里。仁傑淡於名利,一生未仕。一生淡泊於功名,不求仕進,卻把大部分歲月流連於山水之間。金末,他隱居於河
南內鄉山中,與友人麻革、張澄等以詩相唱和;入元,屢征不就,隱居長清故里,居住在靈巖寺內的石龜泉畔,優遊於靈巖、五蓮山之中,並謁曲阜孔廟,登泰山,留有多處碑文、遊記和墨跡。
在殘曲[雙調]「蝶戀花」中,他說自己「難合時務」,把「榮華」、「品秩」看作「風中秉燭」、「花梢滴露」。他認為世人只看官祿,不辨賢愚;只認金玉,不識親疏。對昏暗腐敗的政治現實,他無力改變也不想去改變,只好潔身自好,保持住自己一點節操。因此,金正大中,他與麻革、張澄隱居內鄉山中;入元,屢征不就,隱居於長清故里,伏游於靈巖和五峰山之間。其子杜元素,任福建閩海道廉訪使,因贈翰林院承旨、資善大夫,卒謚「文穆」。葬長清東北王宿鋪西里許,墓已不存。
杜仁傑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對其文學傳教熏陶,使他在詩、詞、曲、文諸方面具有良好素養。金正大元年(1224),杜仁傑離家南遊汴梁,參加金廷科考未中,乃滯留京師,結識著名詩人元好問。開興元年(1232)元軍與金軍戰於鈞州三峰山,金軍大敗,是為「壬辰之變」。杜氏於亂軍國北渡黃河,逃歸長清,結束了長達八年之信的遊歷生活。這時嚴實「稱藩於東平,以長清為湯沐邑,往來其間,能折節下士」。請名流學者「延教其子」,「興辦長清廟學」,「一時名士會聚於此」(《長清縣志》)。杜仁傑、張澄、商挺等即於此時成為嚴實的門客與政治謀士,家庭教師。嚴實卒後,其子忠濟、忠范、忠嗣相繼任東平行台。這段時間約從乃馬真後稱制到至元初的二十餘年間,正是杜仁傑的中年時期,是在東平嚴氏幕府中度過的。此時的東平,聚集了一大批金亡以後的名流人物,如元好問、王磐、王鶚、商正叔、商挺、宋子貞、李治、李昶、劉肅等,為教化方、治理東增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這中間,杜仁傑與嚴氏子關係尤為特殊,一方面都是長清人,有同鄉之誼;另一方面,杜與嚴實有知遇之恩,與嚴氏史弟則亦師亦友,志同道合;還有,杜氏在東平行台和東平府學謀劃出力頗多,卻始終示出任正式職務,無心仕途,處於隱、仕之間,很讓嚴氏放心。在杜仁傑的鼎力輔佐與策劃下,嚴氏辦了三件深得民心的事:第一,宣揚孔孟仁慈愛民的王道,反對元朝推行的野蠻劫掠的霸道。以德養民,以禮養士,深得東平民心。他建議嚴實改「善善堂」為「種德堂」,以教嚴氏子孫和轄內百姓修德行善。這在當時具要的現實意義。第二,興學養士。中原戰亂未定,嚴實率先辦起東平府學,不僅吸引了大批名流學者,為東平繁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還培養了一大批政治與文化人才。如前列舉的人物,大都做了元廷的高官,後起之秀如王惲、王構、王旭、李謙、徐世隆、孟祺、閻復、高文秀、張時起等,亦成為朝廷官員和著名詩人、戲劇家。所謂「東平廟學(即府學)……教養諸生,後多顯者」(《元史·嚴忠濟傳》)。第三,興禮樂以化民,改變殺伐之音。金亡後,嚴實首先把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從汴京請到東平,行禮樂之教,並為元廷輸送了一批禮樂人才。嚴氏父子治理東平的四十餘年間,曾數次至曲阜祭孔,意在宣揚孔孟的仁義禮樂之教,把東平治理成為一方「王道樂士」。上述種種,杜仁傑居間籌劃力行,功不可沒。
至元初年,杜仁傑約六十五歲,是步入晚年的老者了。此時東平行台嚴氏兄弟相繼去職家居,杜氏靠山失據;加之行政區劃變動,東平散府,新任執政者與其關係不似嚴氏親密;另外,長期在東平患難與共的老友或入京為官,或去各地任職。約在至元二年(1265)後,杜仁傑便離開東平,在此後的近二十年中,他隱跡山林,徜徉於泰山、靈巖、長清、濟南之間。大約在至元十九年(1282)逝於長清老家。杜仁傑之了杜無素,字質,曾任福建閩海道廉訪使,杜仁傑因此被贈為翰林承旨、資善大夫,謚文穆。杜氏著作有《逃空絲竹集》、《河洛遺稿》,惜皆早佚。現存詩作二十八首,詞二首,散曲六首,尚不足九牛一毛。
問元代 詩人 杜仁傑的詩詞代表作 有哪些?
答元代 詩人 杜仁傑的詩辭代表作 包括:
《雁兒落過得勝令》《蝶戀花》《集賢賓北》《耍孩兒》。
問杜仁傑是哪朝的人?
答杜仁傑 是 元代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