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的簡介和代表作
暫無
唐朝 詩人 李翱的簡介 補充[1]
李翱(772~841),字習之,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一說為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李翱是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進士,曾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 功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桂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等職。曾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職。追隨韓愈,曾闡釋韓愈關於「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 。他還主張反佛 、「復性」,發揮《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思想,主張性善情惡說,認為成為聖人的根本途徑是復性。復性的方法是「視聽言行,循禮而動」,做到「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作《復性書》三篇,論述「性命之源」等問題。他的思想為後來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散文平實流暢,富有感情色彩。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係在師友之間。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問》)。主張人們的言行都應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說:「出言居乎中者,聖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聖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賢人之文也;背而走者,蓋庸人之文也。」(《李文公集·雜說》)他盡力維護儒家的倫理綱常,認為「列天地,立君臣,親父子,別夫婦,明長幼,浹朋友,六經之旨矣」。
【生平】
李翱(772-841),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人,是西涼王李暠的後代。自幼「勤於儒學,博雅好古」,寫文章注重氣質。25歲時,在汴州與韓愈相識。從此,追隨韓愈, 勤奮好學,博學有才,並娶韓愈侄女為妻。他與韓愈經常在一起,談文論學,寫作古文,維護儒道,反對佛老,發表文學主見,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德宗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進士第,初任授書郎,後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憲宗元和初年,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主張「指事載功,則賢不肖易見」;然後「可以傳言後世」的治史觀點。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李翱任考功員外郎,並兼史職。
李翱性格耿直,議論無所避忌。權貴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因此,「仕不得顯官」。諫議大夫李景儉一度「舉翱自代」,後因李景儉貶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後李景儉復職,才被召為禮部郎中。重振朝綱的抱負無法實現,他鬱憤無處發洩,便去見宰相李逢吉,當面指責他的過失,並提出自己告病回鄉。李逢吉並末計較李翱的言行,還上奏讓李翱擔任廬州刺史。
李翱到廬州後,正值旱災嚴重,逃亡人數達萬人,官史們大量搶購田屋,以獲取暴利。傾家蕩產的人家,仍要照舊交納賦稅。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隱瞞。收繳大戶豪門萬餘緡,使貧苦百姓得以安生。文宗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擔任諫議大夫、知制誥。三年(829),改中書舍人。不久,又出任鄭州刺史。後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禦使、譚州刺史、湖南觀察史等職。大和八年(834),被徵召為刑部侍郎,後轉為戶部侍郎,檢校戶郡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武宗會昌元年(841)卒。謚為文,世稱李文公。李翱是韓愈的學生,所以他的文學思想受韓愈的影響很深。他積極協助韓愈推行古文運動。主張文章要義、理、文三者並重,「文以載道」是他文學主體的核心。他的文章素與韓愈齊名。著有《李文公集》104篇。
問唐朝 詩人 李翱的代表作 有哪些?
答唐朝 詩人 李翱的代表作 包括:
《廣慶寺》《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戲贈詩》《奉酬劉言史宴光風亭》《贈毛仙翁》《斷僧通狀》。
問詩人李翱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李翱 是 唐朝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