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詩文原文
【詩原文】
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見秋原如掌,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人在油幢,戎韜總制,羽扇從容裘帶輕。君知否,是山西將種,曾系詩盟。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驚。便塵沙出塞,封侯萬里,印金如斗,未愜平生。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歸來晚,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
《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
【詩文賞析】
【註釋】:
劉過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關心北伐,熱衷於祖國的統一。加之他的詞聞名天下,所以宋史虛稱他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氣義撼當世。」(見《龍洲詞跋》)因此,劉過與當時某些將領有過交往。詞題中「張路分」,姓張,擔任路分都監的官職,生平不詳。路分都監為宋代路一級的軍事長官。古代軍隊常於秋天演習,由長官檢閱,故稱「秋閱」。這首詞記錄了張路分舉行「秋閱」的壯觀場景,描繪了一個能文善武的抗戰派儒將形象,抒發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強烈願望和祖國統一的愛國激情。
首三句從聽覺上寫演習開始前和開始時的景況。「萬馬」,說明演習規模之大。「萬馬」而「不嘶」,讓人想見軍容之整肅,軍紀之嚴明。在如此寂靜之中,突然響起了「一聲寒角」,顯得格外嘹亮清徹。「寒」字,不僅暗應詞題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肅殺氣氛。而「寒角」只「一聲」,就「令行柳營」,全軍立即聞「聲」而動,可見這支軍隊具有一種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功無不克。
下面從視覺上寫開始後的情景。「見秋原如掌」四句,從整體上寫雄壯陣勢。「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從不同側面描繪演兵場上的壯觀景象:平原上槍林刀叢突現;鐵騎奔馳,快如流星;隊形縱橫,變化莫測。「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將,由分而總。「人」,指張路分。這時,他正在油幢軍帳之中,按兵法指揮萬馬千軍。然而其儀態卻是「羽扇從容裘帶輕」,表現出一派儒雅風度:手執羽毛大扇,身著輕裘緩帶,舉止從容不迫,令人想起蘇軾的《念奴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與演兵場上那種驚心動魄景象和將帥的風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勢上的起伏跌宕,也為下文描寫張路分的文才詩情作了過渡。
「君知否」三句開始寫張路分的文才詩情。詞人用設問轉入,攝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將種」收束上文,意謂此乃天生將種,然後才說這位善於治軍用兵的統帥「曾系詩盟」,即曾參加過詩人的集會。行文頓挫有致,上下映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人以立體感。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片的進一步描寫奠定了基矗
下片換頭兩句,直承「曾系詩盟」而來。「龍蛇紙上飛騰」,寫其詩情之飽滿,文思之敏捷,草書時筆走龍蛇。這是正面刻畫。「看落筆、四筵風雨驚」,寫其詩意絕妙,風雨為驚,四座無不傾倒,大有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況味。這是側面烘托。行文至此,一個文武雙全的儒將形象已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如果僅以讚揚人物的「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陸游《漢宮春》)為目的,則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內蘊,而應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便塵沙出塞,封侯萬里,印金如斗,未愜平生。」這是寫其不屑於一己之榮升。「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腰間利劍,他經常拂拭,以此劍殺卻那佔據中原的金國統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這幾句前後又恰成反照:前四句從反面著筆,否定了意在封侯掛印;後三句從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還我河山」。否定堅決有力,肯定斬釘截鐵,將一個在「金甌半缺」、「神州陸沉」時代的抗戰派儒將的磊落胸襟豪情壯志揭示出來,令人肅然起敬。至此,才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後三句寫「秋閱」結束和作者的感受。「歸來晚」,說明演習時間之長。「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隨軍樂隊演奏之聲,在作者聽來,似乎已帶上邊地戰場上的那種衝殺之聲。那裡,「隨軍鼓吹」之所以幻化為「邊聲」,正說明詞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舉兵。
這首詞是以塑造一個抗戰派儒將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愛國之情的,詞人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成分。其中「不斬樓蘭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靈魂,同時也正是詞人之心聲。在藝術上,作者精心提煉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入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注意選擇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細節入詞,如「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驚」,「羽扇從容裘帶輕」。二注意選擇能突出人物將帥之才的細節入詞,如「拂拭腰間,吹毛劍在」等。所以詞中洋溢著比較濃厚的生活氣息,顯得真實可感。宋詞中集中描繪軍事場面與刻畫軍事將領形象的成功之作,並不多見。這首詞可謂佼佼者。
問宋朝 古詩 《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 的作者是誰?
答宋朝 詩文 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 的作者是 劉過。
問劉過 的 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 是哪個朝代的詩?
答劉過 的 《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 是 宋朝 的詩詞。
問詩句 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 出自哪首詩?
答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 出自 宋朝 的詩 《沁園春 張路分秋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