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理由來許便宜,漢朝龔遂不為疵。
如今謗起翻成累,唯有新人子細知。
貧交相愛果無疑,共向人間聽直詞。
從古以來何限枉,慚知暗室不曾欺。
春風旅館長庭蕪,俯首低眉一老夫。
已對鐵冠窮事本,不知廷尉念冤無。
求友林泉深密處。弄舌調簧,如問春何許。燕子先將雛燕去。淒涼可是歌來暮。喬木蕭蕭梧葉雨。不似尋芳,翻落花心露。認取門前楊柳樹。數聲須入新年語。
求友殊損益,行道異窮申。綴我平生氣,吐贈薄遊人。
結恩事明主,忍愛遠辭親。色麗成都俗,膏腴蜀水濱。
如何從宦子,堅白共緇磷。日月千齡旦,河山萬族春。
懷鉛書瑞府,橫草事邊塵。不及安人吏,能令王化淳。
求予追和。屈指三十餘年,三老仙去久矣,今昔之感,不能己於言也。時重逢元夜心暗驚。憶當年、諸老放晴。對芳景、張燈火,畫堂深、簫鼓到明。烏衣巷口東風在,甚而今、春草亂生。試點檢、繁華夢,有梅花之一三十九首
求田問捨欲婆娑。算無地,不風波。胸次盡嵯峨。世間事、都能幾多。登山臨水,望花隨柳,獨此未消磨。便擬借行窩。正齊月、光風氣和。
漢字求的含義及解釋
求
(《說文》以「求」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與戰國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義: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fur coat]
樂正求。--《漢書》
姓
求 〈動〉
請求;干請;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韻》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史記·屈原列傳》
求救於齊。--《戰國策·趙策》
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齊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於孫將軍。--《資治通鑒》
又如:求浼(請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靈保佑;祝福);求張良,拜
求qiu
⒈尋找,想辦法得到:~解。~學。尋~。精益~精。上下~索。
⒉懇請,乞助:~人。~救。請~。乞~。
⒊需要:需~。要~。供~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