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公來此欲憑闌,禿樹粘雲溼不乾。
小燕正嫌三月雨,老鶯又受一春寒。
樓頭呼酒盡情飲,江上遇花隨意看。
莫怨人生有離別,人生到此別離難。
諸佛不說說,祖師不聞聞。
留下一轉語,千古鎮乾坤。
諸司人盡馬蹄稀,紫帕雲竿九釘歸。
偏覺石台清貴處,榜懸金字射晴暉。
諸方貢物殿前排,召得鷹坊近露台。
清曉九關嚴虎豹,遼陽先進白雕來。
諸人被十二時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牧童嶺上一聲笛,驚起群鴉繞樹飛。
諸賢適江海,梧竹孤鳳吟。
願言正王度,祈招嗣清音。
亦為膠西董,反慰及物心。
未可賦柏舟,天眷宗社深。
諸君著意讀書林,好去鳶魚個裡尋。
不必浪浮空記誦,且須識取各人心。
諸佛法身入我性,狀似千燈含一鏡。
重重無盡意重重,絕待靈明無可證。
諸友俱能作,如吾何所知。
強推為會長,深愧不相宜。
《玉樹》多悲調,《竹枝》亦俗詞。
口占南北曲,即席付歌兒。
諸兄無可寄,一語會須酬。
晚歲俱黃發,相看萬事休。
諸城葛氏久湮沈,清尚知君獨遠尋。
席捲承家猗頓術,日明好古子雲心。
珍藏高閣輕三篋,善購多門小萬金。
曾見墨莊耕穫利,行看杞梓秀家林。
諸佛蒼然照殿楹,園光明滿自然燈。
千年遺事無人問,館後高眠久屬僧。
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
諸公見約往嵩前,重走新詩各一篇。
擺落塵埃非敢後,訪尋雲水柰輸先。
三陽宮近叢幽石,萬歲峰高羃紫煙。
多少勝游俱未到,願陪仙躅共攀緣。
諸佛不曾出世,人人鼻孔遼天。
祖師不曾西來,個個壁立千仞。
諸佛面前求早悟,眾生界上幾曾迷。
本源自性天真佛,日用中間無少虧。
諸老俱塵土,令予雙淚流。
幾年能再見,一氣故應休。
江左衣冠盡,人間翰墨留。
空山茅屋底,野史屬誰修。
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險盤嵐靄滑,
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閣由天設,遍地杉松是自生。
更有上方難上處,紫苔紅蘚繞崢嶸。
諸人凋落盡,高叟亦中年。
行世有千首,買山無一錢。
紫髯長拂地,白眼冷看天。
古道微如線,吾儕各勉旃。
諸村不雨數旬餘,此地瀕江萬寶蘇。
晚紫豆花初總角,早黃稻穗已長鬚。
回頭金步野徑遠,當面玉山秋塔孤。
偶見年時解船處,客愁依舊掛菰蒲。
漢字諸的意思
諸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說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爾雅》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又如:諸問(問辯)
諸
眾;各 [all;various]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三國誌·諸葛亮傳》
諸道橋樑。--《資治通鑒·唐紀》
又
諸將皆失色。
諸越則桃李冬實。(諸越,即「百越」,指兩廣地區。)--宋·沈括《夢溪筆談》
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僕必能從
諸zhū
⒈各,眾,許多:~軍。~位。~君。~子百家。
⒉義同文言中的"之於"("之"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它"):投~渤海。公~於世。付~實施。
⒊義同文言中的"之乎"("乎"疑問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有~?聞~(聽說過這件事嗎)?
────────────────—
諸chu 1.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