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香徑在人不留,采香徑下停葉舟。桃花李花斗紅白,
山鳥水鳥自獻酬。十萬梅鋗空寸土,三分孫策竟荒丘。
未知到了關身否,笑殺雷平許遠遊。
采玉應求破山劍,探珠仍遣水精奴。
采衣方喜奉安輿,丹旐俄驚返故居。
已作善人稱裡輳桃艘醯麓竺陪獺?/p>
悟超庭柏心無礙,香茁階蘭慶有餘。
哀挽一聲寒日外,蕭蕭風樹鎖郊墟。
采松仙子徒銷日,吃菜山僧枉過生。
多謝藍田王少府,人間詩酒最關情。
采蘭無復養,嬰此終天悲。
家空弱妹長,恐失桃夭時。
翠蔓倚長松,之子得所隨。
銜杯款相遇,摻袂傷暫離。
洞庭春風高,楊柳綠江湄。
柴門歸獨掩,桂楫暮何之。
眷眷厚有餘,佳什猶在茲。
散帙渴精論。言詩佇良規。
惜哉片帆去,快若駟馬馳,
東皋多樂事,歸計勿遲遲。
采菊偏相憶,傳香寄便風。今朝竹林下,莫使桂尊空。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蓮步。自憐兩鬢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雲山深處。晝閒度。因甚天也慳春,輕陰便成雨。綠暗長亭,歸夢趁風絮。有情花影闌干,鶯聲門徑,解留我、霎時凝佇。
采綠隨雙槳,看山藉一筇。關南桃樹幾番紅。昨夜詩情頻在、雨聲中。花徑無雲隔,苔垣只夢通。舊歡一餉可過從。試覓鴛鴦新杏、簡春風。
采燕雙簪翡翠翹,巧裁銀勝試春韶。
東風已到闌干北,看見嬌黃上柳條。
采索謾縈長命縷,紫芽安用引年菖。
只將三紀休兵德,聖壽宜同泰華長。
采芹芹已老,浴沂沂尚寒。
蒯緱長歎息,苜蓿正闌干。
黃卷忘憂易,青衫行路難。
歸耕未有計,且復調閒官。
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壓蒪絲。
挑根擇葉無虛日,直到開花如雪時。
采蘅金陵江,往來石城道。
不問江南人,安識江南草。
采芝深谷賦歸休,幸有鄰莊水竹幽。
畫障日開山九疊,素封秋倚橘千頭。
長懸片月延僧住,滿放閒雲伴客遊。
桐葉已齊春去久,翻階紅藥為誰留?
采秀深溪沚,高人思不窮。
仙巖回合裡,靈壑杳茫中。
震澤余霞接,淞陵曲墅通。
夕沙流素月,秋水逗賓鴻。
花色彌霜鏡,漁歌遞遠空。
一舟沿泛處,蕭灑更誰同。
采芳遺所思,所思道幽絕。
濯發沐蘭膏,卷然在發末。
鴃啼眾芳萎,微物固先識。
我方行邁邁,我載歌昔昔。
操舟入觴深,被發出梁沫。
至人本神遊,詎知見者惑。
畏途窘善步,變境乏全德。
委順天地間,誰主復誰客。
采菊上東山,山高路非遠。江湖乍遼夐,城郭亦在眼。
晝日市井喧,閏年禾稼晚。開尊會佳客,長嘯臨絕巘。
戲鶴唳且閒,斷雲輕不卷。鄉心各萬里,醉話時一展。
喬木列遙天,殘陽貫平阪。徒憂征車重,自笑謀慮淺。
卻顧郡齋中,寄傲與君同。
采薪墟墓間,行歌當歸耕。
向來輕薄子,懷諼以為榮。
喘喘轅下犢,力盡官泥深。
壯哉八百里,一割探其心。
采采陔蘭負養親,幾思定省泣晨昏。
三年已畢先王制,畫日將承聖主恩。
名遂自同周柱史,諫違誰記魯臧孫。
考槃在澗雖雲樂,祗恐泥書到遠村。
采采綠葉空,翦翦白茅短。
撒簇輕放手,蠶老絲腸嫩。
山市浮晴嵐,風日作妍暖。
會看繭如甕,纍纍光眩眼。
漢字采的意思
采
(會意。從爪從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樹木及其果實。表示以手在樹上採摘果實和葉子。本義:用手指或指尖輕輕摘取來)
同本義 [pick]
采,捋取也。--《說文》。字俗作採。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詩·周南·關雎》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詩·邶風·谷風》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詩·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趨以采薺。--《周禮·樂師》。司農註:「樂名。或曰皆逸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陶淵明《飲酒》
又如:採花;採果子;采及葑菲(對別人徵求意見時的謙辭)
引申為採集;搜集 [collect;gather]
古有
采 cǎi
1摘(花、果子):~蘑菇。
2開採:~礦。
3搜集:~樣。
4選取:~購。
3精神;神色:神~、興高、烈。
4同。又見cai。
【採茶撲蝶】鋼琴曲。劉福安作曲,根據福建民間舞蹈《採茶燈》改編。樂曲歡快活潑,表現了採茶女的喜悅心情。屬再現的三段體。
【採茶戲】戲曲的一種類別。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各種採茶戲的統稱。均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藝術風格同花鼓戲、花燈戲相近。
【採訪】搜集尋訪。多用於新聞活動:~老工人、~新聞。
【采風】
1搜集民歌。
2創作人員到基層體驗生活,搜集材料。
【採納】接受(意見、建議、要求、方案)。
【採石之戰】南宋抗金重要戰役之一。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廢帝完顏亮率軍攻宋,十一月自西採石楊林渡渡長江。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軍將士在採石(今安徽當塗北)迎擊,大敗金兵。完顏亮因金軍內訌被殺,金軍撤退。
【採擷】
1採摘。
2採集。
【采邑制】始於8世紀的西歐封建土地佔有制。封主分封土地給封臣,封臣為封主盡一定的義務。初期采邑不可世襲,後逐漸變為世襲領地。采邑制促進了西歐封建制的形成和發展,至11世紀采邑制完全廢除。
────────────────—
采 cai采地,采邑,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種土地的奴隸)。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