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唐太守天下才,好事求奇竭中楮。
有時勸我靜祛懷,到處尋幽閒笑侶。
一朝薏苡足人疑,萬里珠璣同夢睹。
樹墓休提孤劍錄,星垣忽見清弦古。
好物終難寂寞留,高門即是從容所。
幾年何地各分飛,此地當歌忽胥遇。
還記當頭灑淚人,同是從前舊承顧。
中郎一見厚難忘,柯亭有竹君知否。
楮冠仍用竹為簪,隨分林亭自稱心。
病裡變難全斷酒,老來無柰更耽吟。
閒行策杖青苔逕,靜坐移床綠樹陰。
時有新詩寄何處。蓬丘仙客是知音。
楮冠竹杖友南華。耕釣老生涯。焉能系而不食,吾志豈匏瓜。忘扣角,憶歸槎。傲漁家。煙波萬頃,紅蓼灘頭,醉臥蒹葭。
五色流蘇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
高眠但許留禪客,低唱應難著侍兒。
白似雪窗微霽後,暖於酒力半醺時。
蒲團靜學觀身法,歲晚工夫要自知。
翦裁不惜楮先生,要護高人雪屋眠。
只恐鶴書催起去,長留空帳北山巔。
楮冠布褐皂紗巾,曾忝西垣寓直人。
此際暫披因假日,如今長著見閒身。
濯纓未識三湘水,漉酒空經六里春。
不為行香著朝服,貳車誰信舊詞臣。
霧中楮皮厚一尺,岷溪秋浪如藍碧。
山僧夜抄山鬼愁,白雪千番沍牆壁。
裁成素被劣繒綺,故人聊助蘇門癖。
經年鼾鼻吼蝸室,睡魔已作膏肓疾。
蕭蕭散發臥南窗,腹稿未成空費日。
小兒惡寐驚踏裂,村妻手線自縫密。
幸無寒淚泣牛衣,卻有春溫借光逸。
的知非布誰譏詐,水汰補歸安足訝。
合歡若繡雙鴛鴦,出門便有連城價。
世外浮華雖自許,錦爛珠光變為土。
落日南柯一夢迴,斷雲流水無尋處。
布褐楮皮冠,朝昏信自然。
眼明山雨後,發亂晚風前。
鶴病生閒惱,僧來廢靜眠。
自知慵懶性,至死豈能悛。
采籐持織履,剝楮治為冠。
看劍心空壯,騎驢骨本寒。
病多辭酒伴,老甚解祠官。
賴有扁舟在,秋濤萬里寬。
何年搗玉楮,瑩潔無滓坌。
清興厭純綿,安有塵可振。
夜臥白晝中,冰雪心不紊。
夢覺梅花香,爐紅絕煙熅。
疑到玉皇前,俯視日月暈。
人間綺羅帳,何異錦覆糞。
吾慕忍寒人,從師游魯鄰。
爵祿不可辭,高舉已在汶。
獨憐無褐民,茅簷凍欲僨。
大裘正萬丈,德心欠廣運。
天下皆無寒,孔孟有素蘊。
願與物為春,衾鐵吾不慍。
以君志趣高,惠我無俗韻。
縞帶報紵衣,僑札真契分。
辯公出藍之智,楮衲反來遊戲。
衲底一段光明,可謂湛然無累。
倒峽傾河雄辯,銀山鐵壁意氣。
毗盧頂{寧頁}上行,彌勒眼晴裡睡。
歸去羌廬山下,一笑雪中風味。
他時杖屨重來,且道有甚領會。
為公撦了楮衣,奉為普薰一切。
功成刻楮謾三年,技拙空慚不可傳。
晚事韓門稱弟子,終期幕府頌燕然。
相看霜干寒猶在,未許蘭膏明自煎。
祭灶乞鄰端有志,只愁多指費囷廛。
相親賴有楮先生,雪與陽春指顧成。
狐白溫溫疑伯仲,龜紋隱隱見縱橫。
夜闌更作封章夢,晨起猶聞展卷聲。
垂老未忘鑽故紙,三生習氣太分明。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
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錢曾不疑。
江南老人有在者,為予嘗說江南時。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窺。
城破猶存數千幅,致入本朝誰謂奇。
漫堆閒屋任塵土,七十年來人不知。
而今製作已輕薄,比於古紙誠堪嗤。
古紙精光肉理厚,邇歲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贈予兩軸令寶之。
是時頗敘此本末,遂號澄心堂紙詩。
我不善書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遺。
重增吾赧不敢拒,且置縑箱何所為。
楮葉工夫,辛苦似、鏤冰炊礫。君看娶天公巧處,自然形色。發彩已非前度綠,眼花休問何時赤。又誰能、月下待紅娘,傳音息。投轄飲,追歡急。持帚掃,癡心惜。有塤篪諧律,不宵竽瑟。點點散來居士室,叢叢生占騷人國,便高燒、絳蠟寫烏絲,留真跡。
古初無毫楮,羲畫何繇傳?孰知文字理,已具《河圖》前
。
神農洎蒼頡,俯仰極人天。
穗書與鳥書,創製分後先。
龜麟錫禹時,盤銘著湯年。
岐陽紀石鼓,史籀稱獨賢。
矯若蛟龍蟠,郁若鎖鈕聯。
科斗聿行漆,形體因自然。
一從孔壁廢,重為經籍憐。
秦相約籀古,撰次《蒼頡篇》。
小篆遂名家,勁健含姿妍。
登封及詛神,金石紛雕鐫。
下逮隸八分,變化如雲煙。
漢經煨燼餘,文教仍敷宣。
保氏存六書,學僮讒九千。
揚雄纂奇字,杜林解探研。
繼跡非無人,意象莫不全。
偉哉許祭酒,蒐羅歸簡編。
墜緒賴復舉,後學知相沿。
陽冰克遠紹,鉉鍇造其玄。
近代郚與周,筆勢回奔川。
華亭朱茂才,好古喜欲顛。
一掃世俗書,習篆忘食眠。
秦望並之罘,碧落兼新泉。
小者案間列,大者屋壁懸。
平生囊橐貲,多充買碑錢。
功深學既精,齒壯志亦堅。
池魚染皆黑,鐵硯磨將穿。
摹拓累萬番,期差古人肩。
師法正在茲,什襲比蹄筌。
孫樵文自祭,智永筆忍捐。
前修不我欺,我癖尤難痊。
嵯峨細林山,上與浮雲連。
譬彼汲塚書,函之瘞其巔。
聚土封若堂,劖石表為阡。
其陽碧樹交,其陰書帶緣。
山靈謹訶護,有名如有仙。
揮灑人間者,顯晦名非偏。
寶劍賈胡發,玉柙蔓草纏。
何如篆塚光,夜夜映星躔。
江湖流輩互相高,刻楮搏沙漫自勞。
孰肯剖腸湔垢滓,始能落筆近風騷。
通疏障礙河東注,剔抉幽微鬼夜號。
漢魏以來數人耳,曲須和寡始為遭。
水衡之司天下七,算舟通楮時制同。
京師南來四千里,滸墅實當吳會中。
地官主事延平彥,鸞棲舊在吳江縣。
政平如水起歌謠,今之歌謠乃重見。
司徒榷課歲有常,數或不經寧惠商。
太原周公有是語,至今傳誦盈廟堂。
蕭君不苛亦不縱,隱然名為司徒重。
江邊野老閱人多,獨汲山泉遠相送。
楮衾滴破松梢露,草屨淘穿石縫泉。
猿在嶺頭聲未斷,道人月下伴雲眠。
匠余留片木,楮案定欹傾。
不是乖繩墨,人間地少平。
漢字楮的含義
楮
(形聲。從木,者聲。本義:楮樹,葉似桑,皮可以造紙)
同本義 [paper mulberry]。可制紙
又如:楮葉(楮樹的葉);楮雞(楮樹上所寄生的木耳)
紙的代稱 [paper]
即連楮為巨幅,廣二丈,大書一「屈」字。--高啟《書博雞者事》
又如:楮知白(紙的別名);楮先生(紙的別名);楮墨(紙與墨。也是詩文和書畫的代稱);楮生(紙的別名)
紙錢 [paper money]。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多用楮皮紙製成,故名。如:楮帛(紙錢錫箔等焚化物);楮券(紙幣,鈔票)
楮chǔ即"榖樹",見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