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似不常似,似我一生徒。畫工自畫龍種,忽近海飛魚。大笑北宮稱弟,遂使西河疑女,同氣自椒萸。且謂杜公者,即是老君乎。日給華,芎蓏本,薛羊書。馬師真只這是,可是躄浮圖。大小盧同馬異,天下使君與操,但欠虎銅符。說甚左眼痣,已過洞庭湖。
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
拙則近於直,而直豈拙歟。
夫子靜且直,雍容時卷舒。
嗟我復何為,相得歡有餘。
我本不違世,而世與我殊。
拙於林間鳩,懶於冰底魚。
人皆笑其狂,子獨憐其愚。
直者有時信,靜者不終居。
而我懶拙病,不受砭藥除。
臨行怪酒薄,已與別淚俱。
後會豈無時,遂恐出處疏。
惟應故山夢,隨子到吾廬。
裹帽拈吟須。我是蓬萊舊酒徒。除了茅君誰是伴,麻姑。洞裡仙漿不用沽。弱水渺江湖。醉裡笙歌醉裡扶。縱飲菊潭餐菊蕊,茱萸。醫得人間瘦也無。
每日尋兵籍,經年別酒徒。眼疼長不校,肺病且還無。
僮僕驚衣窄,親情覺語粗。幾時得歸去,依舊作山夫。
朝朝十指痛,唯署點兵符。貧賤依前在,顛狂一半無。
身慚山友棄,膽賴酒杯扶。誰道從軍樂,年來鑷白鬚。
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荷衣自放林壑,亦未棄銀魚。留得東籬晚節,笑倒龍山禿帽,一醉插茱萸。天下有大老,攜手盍歸乎。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歷遍後天既未,依約明朝三五,乾體適當符。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
戒師和尚,可稱吾徒。明禪悟道通儒。子細研窮正覺,並段差殊。溫良恭儉讓禮,生老病死苦嗟吁。當修進,煉木金水火,土證無餘。三教門人省悟,忘人我,宜乎共處茅廬。物外玄談,句句營養毗盧。常懷博施濟眾,氣神和、丹結明珠。歸兜率,向大羅,蓬島同居。
漢字徒的解釋含義
徒〈動〉
(形聲。從,土聲。本義:步行) 同本義 [go on foot;walk]
徒,步行也。--《說文》
我徒我御。--《詩·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禮記·王制》
徒遞來告。--《國語·吳語》
無徒驥於錙壇之宮。--《莊子·徐無鬼》
敗其徒兵於洧上。--《左傳·襄公元年》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論語·先進》
賁其趾,捨車而徒。--《易·賁》
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顧炎武《復庵記》
又如:徒徙(無舟船乘載而徒步過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踐(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橋);徒負(徒步負荷);徒行(步行;
徒tu
⒈步行:~行。~步。〈引〉步兵:帥~以往(帥:率領)。
⒉空,白白地:~手。~勞。馬齒~增。
⒊只,僅僅:~托空言。家~四壁。
⒋跟師傅學習的人:學~。尊師愛~。
⒌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黨。信~。教~。
⒍人(多指壞人):聚~。賭~。暴~。
⒎刑罰:無期~刑。有期~刑。[徒刑]〈古〉又指一種服勞役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