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雨回春,風清夏,垂柳涼生芳屋。餘花猶滿地,引蜂游蝶戲,慢飛輕觸。院宇深沈,簾櫳寂靜,蒼玉時敲疏竹。雕樑新來燕,恣呢喃不住,似曾相熟。但雙去並來,漫縈幽恨,枕單衾獨。仙郎去又速。料今在、何許停雙轂。任夢想、頻登台榭,遍倚闌干,水雲千里空流目。縱遇雙魚客,難盡寫、別來心曲。媚容幸傾城國。今日何事,還又難分麰菽。寸心天上可燭。
淺霜侵綠。發少仍新沐。冠直縫,巾橫幅。美人憐我老,玉手簪黃菊。秋露重,真珠落袖沾餘馥。坐上人如玉。花映花奴肉。蜂蝶亂,飛相逐。明年人縱健,此會應難復。須細看,晚來月上和銀燭。
疏簾蝶粉,幽徑燕泥,花間小雨初足。又是禁城寒食,輕舟泛晴淥。尋芳地,來去熟。尚彷彿、大堤南北。望楊柳、一片陰陰,搖曳新綠。重訪艷歌人,聽取春聲,猶是杜郎曲。蕩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東風曾共宿。記小刻、近窗新竹。舊遊遠,沈醉歸來,滿院銀燭。
甃澌冱曉,篙水漲漪,孤山漸卷雲簇。又見岸容舒臘,菱花照新沐。橫斜樹,香未北。倩點綴、數梢疏玉。斷腸處,日影輕消,休怨霜竹。簾上湧金樓,酒灩酥融,金縷試春曲,最好半殘鳷鵲,登臨快心目。瑤台夢,春未足。更看娶灑窗填屋。灞橋外,柳下吟鞭,歸趁游燭。
胡陽媚秋漪,菡萏隔深竹。
誰開翠錦障,無限點銀燭。
羅衣束素雲,繡履裹纖玉。
低回不自前,含嬌滅華燭。
漏板敲愁寒夜永,璧月流輝洞房靜。
香鎖鴛鴦生微塵,阿姬抱恨嬌眉顰。
褰裳起唱相思曲,秋葉滿家霜簌簌,含啼背影吹殘燭。
圃旱憂葵堇,農旱憂禾菽。
人各有所私,我旱憂松竹。
松幹竹焦死,眷眷在心目。
灑葉溉其根,汲水勞僮僕。
油雲忽東起,涼雨淒相續。
似面洗垢塵,如頭得膏沐。
千柯習習潤,萬葉欣欣綠。
十日澆灌功,不如一霢霂。
方知宰生靈,何異活草木。
所以聖與賢,同心調玉燭。
秋露白如玉。
團團下庭綠。
我行忽見之。
寒早悲歲促。
人生鳥過目。
胡乃自結束。
景公一何愚。
牛山淚相續。
物苦不知足。
得隴又望蜀。
人心若波瀾。
世路有屈曲。
三萬六千日。
夜夜當秉燭。
半山佳句,最好是、吹香隔屋。又還怪、冰霜側畔,蜂兒成簇。更把香來薰了月,卻教影去斜侵竹。似神清、骨冷住西湖,何由俗。根老大,穿坤軸。枝夭裊,蟠龍斛。快酒兵長俊,詩壇高築。一再人來風味惡,兩三杯後花緣熟。記五更、聯句失彌明,龍銜燭。
偶然憩南野,高蔭欣古木。
室中晤言稀,樹下坐忘獨。
枉棹夾故人,逗嘯看新竹。
深林長閉門,豐草高於屋。
何物款素心,願言宵炳燭。¤
正夕陽閒,秋光淡,鴛瓦參差華屋。高低簾幕迥,但風搖環珮,細聲頻觸。瘦怯單衣,涼生兩袖,零亂庭梧窗竹。相思誰能會,是歸程客夢,路諳心熟。況時節黃昏,閒門人靜,憑欄身獨。歡情何太速。歲華似、飛馬馳輕轂。謾自歎、河陽青鬢,苒苒如霜,把菱花、悵然凝目。老去疏狂減,思墮策、小坊幽曲。趁遊樂、繁華國。回首無緒,清淚紛於紅菽。話愁更堪剪燭。
一年佳景,又新橙快意,重呼**。爭奈情人垂信約,誤聽幾番風竹。□□□□,魚沉雁香,懶聽相思曲。少年狂夢,黃梁早已先熟。烈士壯心猶在,唾壺敲碎,此恨何時足。太息舊交風雨散,大半已歸鬼*。對酒淒涼,欲□誰訴,喚起蒼虯玉。*床大叫,為予更剪明燭。
梅花耿耿冰玉姿,杏花淡淡注燕脂。
兩花相嬌不相下,各向春風同索價。
折來雙插一銅瓶,旋汲井花澆使醒。
紅紅白白看不足,更遣山童燒蠟燭。
西京少年兒,生長豪貴族。
光浮兩臉紅,春留雙鬢綠。
常騎大宛馬,多佩于闐玉。
明珠博美姬,黃金酬麗曲。
朝從咸陽游,莫向長陵宿。
朱門人候歸,夜夜然紅燭。
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
牆頭青玉旆,洗鉛霜都盡,嫩梢相觸。
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吹黏簾竹。
郵亭無人處,聽簷聲不斷,困眠初熟。
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
無奈向、蘭成憔悴,樂廣清羸,等閒時、易傷心目。
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
況蕭索青蕪國,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
夜遊共誰秉燭?
淮陽老人讀《周易》,風吹鬢絲人不識。
興闌移席傍寒梅,雙眼如貓對花碧。
天風毛骨江海仙,偶來花下同清緣。
凌雲文采鳳凰見,照室丹光龍虎全。
清琴調古無人續,且可開樽掃茅屋。
胎禽起舞和雲謠,山月光於畫樓燭。
檀板一聲鶯起速。山影穿疏木。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勸君對客杯須覆。燈照瀛洲綠。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獨引金蓮燭。
天地無期竟。民生甚侷促。為稱百年壽。誰能應此錄。低昂倏忽去。炯若風中燭。
漾舟逗何處,神女漢皋曲。1
雪罷冰復開,春潭千丈綠。
輕舟恣來往,探玩無厭足。2
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3
傾杯魚鳥醉,聯句鶯花續。4
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5
漢字燭的含義
燭
(形聲。從火,蜀聲。本義: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義 [torch]
燭,庭燎大燭也。--《說文》。按,燋也。未爇曰燋,執之曰日燭,樹地曰庭燎。葦薪為之,小者麻蒸為之。
執燭於西階上。--《儀禮·燕禮》
共墳燭庭燎。--《周禮·司烜氏》。註:「樹於門外,曰大庭燎。」
獨不見跋。--《禮記·曲禮》
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儀禮·士喪禮》注
舉燭者,尚明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陸游《雪夜感舊》
又如:燭火(火炬,火把);燭
燭(燭)zhu
⒈以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用蠟和油脂包裹,點燃取光的東西:蠟~成灰淚始干。
⒉照見,照耀:火光~天。〈引〉明察:洞~其奸。
⒊[燭光]的簡稱,物理學上發光強度單位。常說的電燈泡的燭數,實指瓦特數,如15燭的燈泡就是15瓦特的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