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歲雲晏,此已非吾時。
浮居執蕩志,逝將與世辭。
破屋交悲風,得處正在茲。
握粟者誰子,無煩決所疑。
道喪士失己,節義久吾欺。
於心苟不愧,窮達一任之。¤
迺協良辰,維春之宜。
迺詔近弼,來汝相德。
九門洞開,文物華輝。
聲詩載歌,於以侑之。
志一氣以動,氣一志以隨。
持養使清明,和平毋暴之。
縉紳處士議所以,將軍貴人須畢之。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勿生天地,營己合有私。
魚蝦性所嗜,丁獨令爾肥。
□□賦我形,延頸正有需。
吾頸高可跂,吾休頸可飛。
吾喙長可啄,吾目光可窺。
是皆爾所短,胡乃責我為。
我亦號雪客,污我我有辭。
君不見秦亡其鹿共逐時,高材疾足先得之。
貪得不知義,流風紊四維。
珪珇實盲昏,黥髡亦覬窺。
諒非跖蹻才,競揭椎埋旗。
巨猾肆滔天,小丑爭攘欺。
立國計安出,顧無以家為。
三州破竹勢,吏卒傷撓隳。
越人竟何能,非復慰佗時。
壺簞迎王旅,克捷劍之湄。
閩府幸宴然,一毫未嘗虧。
噫吾有以待,致爾由他歧。
殘櫱失追襲,諸將鹹思歸。
勉哉方伯職,力拯鄰邦危。
漳濱拏未解,蜂蠍生武夷。
姑息倒囷藏,諄復行文移。
近事苟目前,遠憂那敢知。
天運未太平,佛力亦其微。
武夫勿告勞,儒冠須出奇。
知人與安民,此責誠塞之。
子兮子兮,繼序其皇之。
螟蛉有子,式谷似之。
建爾元子,勿替引之。
直修學道有科儀,裡外緣中境不移。
莫放身閒堪諦信,乖違背欲何之。
院靜春深晝掩扉,竹間閒看客爭棋。
搜羅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範圍。
局合龍蛇成陣鬥,劫殘鴻雁破行飛;
殺多項羽坑秦卒,敗劇符堅畏晉師。
座上戈鋌嘗擊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死生共抵兩家事,勝負都由一著時。
當路斷無相假借,對人須且強推辭;
腹心受害誠堪懼,唇齒生憂尚可醫;
善用中傷為得策,陰行狡獪謂知機。
請觀今日長安道,易地何嘗不有之?
我方臥舟中,仰讀淵明詩。
忽聞灘聲急,起視惟恐遲。
八月濺飛雪,清覽良獨奇。
好風從天來,翛然吹我衣。
涼生固足樂,氣變亦可悲。
眷然慨此水,念我年少時。
迄今四十年,往來九東西。
此日順流下,何日泝流歸。
出處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天畀村翁一段奇,發函虹氣貫茅茨。
肯移金鼎調元手,為作玉龍檠雪枝。
絕艷從教百花妒,秘藏莫遣六丁知。
信庵丞相親分付,麼去花光與補之。
玉雪面俄成醜老,琅刮淳〕逝?/p>
只今眾女各施粉,自古十夫能挽椎。
豈有進賢冠繪像,亦無靈壽杖扶衰。
俚辭聞早安排了,未必他人識牧之。
地角與開倪,茫茫何處期。
星回析木次,日掛扶桑枝。
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
飄然一桴意,持此欲安之。
一臥四十日,起來秋氣深。已甘長逝魄,還見舊交心。
撐拄筇猶重,枝梧力未任。終將此形陋,歸死故丘林。
秋風已傷骨,更帶竹聲吹。抱疾關門久,扶羸傍砌時。
無生即不可,有死必相隨。除卻歸真覺,何由擬免之。
一篇瀧吏可書紳,莫向長沮更問津。
老去常憂伴新鬼,歸來且喜是陳人。
曾陪令尹蒼髯古,又見郎君白髮新。
回首天涯一惆悵,卻登梅嶺望楓宸。
青山只在古城隅,萬里歸來卜築初。
會見四山朝鶴駕,更看二李控鯨魚。
欲從抱樸傳家學,應怪中郎得異書。
待我丹成馭風去,借君瓊佩與霞裾。
僕昔為開封幕,先公為赤令,暇日相與論內外丹,且出其丹示僕。
今三十年,而見君曲江,同游南華,行山水間數日,道舊感歎,且勸我卜居於舒,故詩中皆及之。
世利貪拘束,欺心自不知。
一真求意在,四敘絕參差。
頓悟超諸聖,娛情改換癡。
生前如似夢,願重細推之。
葛衣沾汗功雖健,紙扇搖風力甚卑。苦熱恨無行腳處,
微涼喜到立秋時。竹軒靜看蜘蛛掛,莎徑閒聽蟋蟀移。
天外有山歸即是,豈同遊子暮何之。
血氣危頻復,頭顱老數奇。
家如緣角鼠,身是脫筒龜。
草樹春離列,雲山晚蔽虧。
意行隨所到,不必問何之。
此俗始荊楚,特以紀歲時,
初因吊忠悃,相沿競水嬉。
夏五真夏五,風日薰且熙,
況當膏雨霑,應節聊拈題。
昆明閃金波,回堤燦蜀葵,
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
黃帽雙飛槳,綵縷五色絲,
紛逐錦標得,懸望霓旌麾。
既鬧旋亦寂,憑觀有所思,
我觀競之義,所包未可涯。
聊舉數端言,以當—解頤,
四時唯其競,雙丸日夜馳,
江河唯其競,東去不復歸。
大鵬競圖南,翼若雲天垂,
蟪蛄競春秋,各各不相知。
其間人更甚,率被名利羈,
大禹競寸陰,陶侃較分厘,
所趨背膺判,同懼晷刻移。
准競所以勞,其勞無止期,
故無競唯人,四方其訓之。
漢字之的含義
之
(會意。像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同本義 [grow]
之,出也。像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適也。--《廣雅》
自伯之東。--《詩·衛風·伯兮》
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之虛所賣之。(「虛」同「墟」)--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詞。代替人或物:愛~重~。取~不盡,用~不竭。
⒊代詞。這,此,或虛指:~子于歸(這個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詞、名詞等之後,跟"的"相當。〈表〉修飾或領屬關係:光榮~家。四分~三。兩年~後。羔羊~皮。中國~富強。人民~英勇。
⒌用於主謂結構中間,使其變為偏正結構: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⒍文言虛詞:~乎者也矣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