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顏光祿,攀龍宴京湖。
樓船入天鏡,帳殿開雲衢。
君王歌大風,如樂豐沛都。
延年獻嘉作,邈與詩人俱。
我來不及此,獨立鍾山孤。
楊宰穆清飆,芳聲騰海隅。
英寮滿四座,粲若瓊林敷。
鷁首弄倒景,蛾眉掇明珠。
新弦采梨園,古舞嬌吳歈。
曲度繞雲漢,聽者皆歡娛。
雞棲何嘈嘈,沿月沸笙竽。
古之帝宮苑,今乃人樵蘇。
感此勸一觴,願君覆瓢壺。
榮盛當作樂,無令後賢吁。
青青塚上木,夭矯摩太虛。
日夜之所息,雨露這所濡。
其來至高曾,溪啻五世儲。
偉哉廊廟材,而受斤斧屠。
其間鍾異質,形氣與眾殊。
小者近十圍,大者百尺軀。
九苞鳳可巢,千載苓可耡。
難以刀鋸加,俾與玉石俱。
留為龍鸞種,要產駒與雛。
咨汝二十二,結交猶朋徒。
共期松喬壽,以衛龍虎區。
子孫其保之,慎勿使翦除。
毋傚發塚儒,假辭取珠襦。
群柏既就殲,所存能幾余。
時哉能得已,涕泣而長吁。
朝始一枝開,暮復一枝落。
只恐雨淋漓,又見春蕭索。
侵晨結駟攜酒徒,尋芳踏盡長安衢。
思量少壯不自樂,他日白頭空歎吁。
巉巖惡面插蒼須,中道時時自笑呼。
但怪佯狂輕去俗,果聞高論足開余。
惡看富貴庸男子,喜見徜徉隱丈夫。
我是自高無許可,今朝為子一長吁。
胎化仙禽性本殊,何人攜爾到京都。
因加美號為仙客,稱向閒庭伴野夫。
警露秋聲雲外影,翹沙晴影月中孤。
青田萬里終歸去,暫處雞群莫歎吁。
物理窺開後,人情照破初。
不堪將勸誡,止可與嗟吁。
憶昔凌晨泛雪湖,明天淨地一塵無。
略聞倩盼歌金縷,盡聳清揚倒玉壺。
屢造廟朝終擯逐,偶登名第自囚拘。
即今忍索梅花笑,死徒流離足歎吁。
六代江山在,繁華古帝都。亂來城不守,戰後地多蕪。
寒日隨潮落,歸帆與鳥孤。興亡多少事,回首一長吁。
正則靈均皇揆余,屈子文章古所無。
我嘗痛飲讀□□,□乃復覽九歌圖。
九歌根源何所自,羲文周孔易□□。
□□坤馬中孚鶴,鼎虎革豹未濟狐。
載鬼一車豕負塗,先張之弧後說唬
奇奇怪怪浩以博,湘累取以為范模。
東皇太一九霄下,百靈護駕飛龍趨。
雲中之君儼帝服,眇視四海翔天衢。
堯女舜妃兩嬋娟,想見當年泣蒼梧。
大少司命尾東君,倏來忽逝紛馳驅。
河伯白黿弭英輔,山鬼赤□□□□。
桂酒椒漿奠瑤玉,鼓迎簫送鸞鳳輿。
佳人在望□□□,□君不見心躊躇。
采芳馨兮日將暮,有所思兮甘糜軀。
吾王不寤蛾眉嫉,知心惟有寡女嬃。
一士葬魚亡楚國,而況他日秦坑儒。
我詩頗似賈誼賦,敬吊先生空嗟吁。
少日牛衣嘗熟眠,老來駝褐不護寒。
欲呵龜手拈禿筆,怯看冰柱縣疏簷。
東風不解著梅柳,翻作六出欺春妍。
春回臘盡亦可好,但為浮生添一年。
負郭有人如石筍,雪裡哦詩自烹茗。
胸中盎盎有天和,戶外蕭蕭尚冰冷。
日炊脫粟不自憐,卻念野廬無爨煙。
此憂未知可解否,準擬為君浮酒船。
酒酣傾瀉珠百斛。定覺揮毫轉神速。
聞道諸公雙眼青,豈終遺此豐年玉。
倦游別駕老更貧,自謀慚似龜藏六。
詩來謂我清而臞,我方忍欲將忍饑。
短蓑歸釣寒江雪,紛紛世事休嗟吁。
誰把長竿釣巨魚,至今蹲石倚空虛。
蜂房愛向山崖結,鳥跡疑從海島居。
入座翠嵐生晝寂,夾川紅樹照春餘。
任公此去三千載,為看芳碑一慨吁。
空庭野雀噪,客至休我駒。
盡日沖塵沙,解裘振裳裾。
熒熒青燈光,夜永寒堂虛。
破窗見星斗,明月照廣除。
構火旋烹煎,妻兒具盤盂。
強飯一為飽,困眠體微舒。
嗟我山野姿,懶拙與世疏。
如何強所難,妄躡仕進途。
已習未易捨,欲行倦馳驅。
悲哉不早計,既晚空嗟吁。
層江波靜鱷如掃,一畝寒陰禽自呼。
莫把甘棠比韓木,令人灑涕共長吁。
久矣致生芻,斯行夫豈徒。
不惟哀一老。亦欲識諸孤。
魏笏期傳祖,韋經在業儒。
女平仙去早,萬事付長吁。
西村常氏子,臥疾不須臾。
前旬猶訪我,今日忽雲殂。
時我病多暇,與之同野居。
園林青藹藹,相去數里余。
村鄰無好客,所遇唯農夫。
之子何如者,往還猶勝無。
於今亦已矣,可為一長吁!
應俗敢辭疾,沖風寧小驅。
聊為一日役,不憚百金軀。
雪路無行跡,冰枝有落烏。
寒門閉蕭瑟,窮裡聽唏吁。
五月二十分龍雨,今日霏微如下土。
前日何日何霖霪,正是分龍乃如許。
有餘不足相乘除,天道人事元非疏。
何龍分得此鄉雨,問龍先日何處居。
我昔游三江五湖,江湖處處皆龍瀦。
我老歸農臥海曲,與龍為鄰無猜虞。
一盂飽飯龍所與,一片閒雲龍所噓。
百年地主屬老夫,龍來龍去識我無。
神龍飲食與人異,布席欲薦寒泉蔬。
我知雨從龍身落,有時雨過墮蝦魚。
昔年海上親眼見,龍出滄溟騰碧虛。
蜿蜒百丈露爪尾,黑水精屢光徹軀。
龍兮只在人頭上,人不語龍誰語乎。
我有一寸愚,願龍聽區區。
一村南北異時雨,天公用意何偏枯。
願龍溥澤均八極,東海蒼生誠可吁。
昔年依峽寺,每日見申湖。下淚重來此,知心一已無。
雨霖舟色暗,岸拔木形枯。舊境深相惱,新春宛不殊。
方來尋熟侶,起去恨驚鳧。忍事花何笑,喧吟瀑正粗。
堪憂從宦到,倍遣曩懷孤。上馬終回首,傍人怪感吁。
十年西浙曳長裾,千里東歸指舊廬。
原上鶺鴒終有托,旅中嬴博近何如。
朝廷未擬申公使,弟子猶傳伏勝書。
江草江花總無限,為君今日重嗟吁。
一著南冠二載余,安危不必問何如。
精金百鏈鋼還銳,勁竹三冬節不枯。
對月欲同鵑帶血,臨風會有雁傳書。
瓦杯冷落孤燈裡,幾度吞聲只自吁。
漢字吁的含義
吁 xu
(形聲。從口,於聲。本義: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義 [oh]
王曰:「吁!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書·呂刑》
吁!驚也。--《說文》
王曰:「吁,來!…」--《史記·周本紀》
吁!是何言歟?--《法言·君子》。註:「吁!駭歎之聲。」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讚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見《書·堯典》);吁嗟(表示憂傷或有所感;表示讚美)
吁
歎息,歎氣 [sigh]
香車輾盡關山日,彈罷琵琶只自吁。--《明珠記》
又如:吁唏(吁噓。噓唏,歎息);吁氣(歎氣);吁嗟(哀歎;歎息);吁嗟(慨歎);吁然
吁(籲)yu
⒈為某種要求而呼喊,多用於書面文章:呼~。
────────────────—
吁xū
⒈歎息,歎氣:長~。
⒉歎詞。〈表〉驚疑,驚歎:~,何故?~,可惜哉!
────────────────—
吁yū 1.喝止牲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