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五月五,諸方盡鳴鼓。
不說藥病相治,便說書符咒士。
金山伎倆既無,未免別行一路。
日輪當午。
讀書須讀經,學文須學古。
青松故不換,白髮早可數。
我亦窶人子,風雨蔽蓬戶。
胡為數相過,夜話恆過午。
朱邸殽烝伏兵發,少年使者眥獨裂。
建禮門前一腔血,飛作彭湖斗間鐵。
義旗十萬橫江起,忽有長虹穿賊壘。
一時縛累如縛豕,逝者人耶生者鬼。
龍章載錫帝寵稠,猶聞曲突心未酬。
不令長孺寢逆謀,漢闕要掛吳王頭。
固始祠中柏色古,父老椎牲考鐘鼓。
南有孫侯北有許,令人扼腕悲壬午。
風信花殘吹柳絮。柳外池塘,乳燕時飛度。漠漠輕雲山約祝半村煙樹鳩呼雨。竹院深深深幾許。深處人閒,誰識閒中趣。彈徹瑤琴移玉柱。蒼苔滿地花陰午。
昔我蒔青秧,廉纖屬梅雨。
及茲欲成穗,已復頹星暑。
遲暮易昏晨,搖落多砧杵。
村迥少過從,客來旋炊黍。
興發即杖藜,未嘗先處所。
褰裳涉淺瀨,矯首沒孤羽。
叢祠土鼓悲,野埭鶤雞舞。
雉子隨販夫,老翁拜巫女。
辛勤稼穡事,惻愴田疇語。
得谷不敢儲,催科吏旁午。
歸去。奈故人、尚作青眼相期,未許明時歸去。放懷處。買得東皋數畝,靜愛園林趣。任過客、剝啄相呼晝扃戶。堪笑兒童事業,華顛向誰語。草塘人悄,圓荷過微雨。都付邯鄲,一枕清風,好夢初覺,砌下槐影方停午。
浙江回棹處。急流勇退,冥鴻高舉。出書遲遲,不為虎丘,留祝姑待春和水漲,旋乘個、月明船去。天未許。雲歸又出,依然霖雨。熟路小隊輕車,想司馬重來,聚觀如堵。暇日西湖,點檢舊題詩句。冷落江南倦翼,但惟有、心香一縷。長記齲每歲仲春端午。
葳蕤不記名,絕壁掛縷縷。
果否垂衣年,絲麻績蜂午。
雙溪墅。重見種玉鋤雲,採花研露。遙知綠野芳濃,錦堂燕子,迎門共舞。近前語。還問去年山館,舊經行處。西風鴻水邊上,驚千里苑,梅英乍吐。幾度月昏霜曉,望馳天北,驛傳湘渚。冷艷暗香春寒,剷地清苦。看看翠幄,青子江頭路。才收勁蠻煙瘴雨,初回輕暑。便憶南園趣。喚人況有,多情杜宇。此計非遲暮。都付與、和羹功成歸去。海榴院落,長逢重午。
煌煌玉書,玉篆金縷。
曷為來哉,自天子所。
自天子所,以燕文母。
婉嬗祥雲,日正當午。
萱草榴花,畫堂永晝風清暑。麝團菰黍。助泛菖蒲醑。兵辟神符,命續同心縷。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
蒲酒濃如乳。
更為我、東溟斫鱠,大魚就脯。
攜酒石榴花下醉,還選腹腴親煮。
耳熱也、休提今古。
只有寒潮圍故國,歎龍舟寂寞無尋處。
風乍起,瘦蛟舞。
何須遠望悲荊楚。
暗想像、廣陵舊事,淚多於雨。
火照佛狸城下水,丞相孤軍難渡。
記時節、也逢重五。
兒女誰知英雄恨,辟兵符戲向釵頭賭。
葵影綠,小窗午。
珍重故人相許。來向水亭幽處。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
晨光射牖,新燕子、一一穿簾飛去。露唏鴛瓦,蕭瑟風生瓊宇。香篆煙消晝永,鎖深院、榴花半吐。映絳綃、冰雪肌膚,自是清涼無暑。浮榮何用縈懷,冷笑看、車馬喧喧塵土。地偏心遠,終日何妨扃戶。一枕江南好夢,泛孤棹、輕煙細雨。被數聲、幽鳥驚回,砌下槐陰亭午。
昨夜山空流石乳。道人妙手親拈齲未欲凌雲歸洞府。清風舉。大千一葉同掀舞。笑把須彌撾破鼓。東山雲作西山雨。我欲住庵無拄斧。君相許。三更明月湖心午。
車馬競清夜,人物秀三楚。
登臨得免俗,茲樓豈時睹。
同來兩稚子,冠者亦四五。
落落俱可人,頗亦厭歌鼓。
山月出未高,潛鱗動寒浦。
檣燈接疏星,奪目粲不數。
魏侯轉物手,百好趨就敘。
得句未肯吐,秀氣出眉宇。
水淨納行影,山空答修語。
夜氣稍侵肌,鳥駭去其侶。
清游豈有極,喜事戒多齲
投靜未免喧,於今豈非古。
永懷寂寞人,南北忘在所。
橫嶺限魚鳥,作書欲誰與。
情生文自哀,意動足復佇。
憑檻共一默,望舒已侵午。
晝夢與予行,早發江上渚。
共登雲母山,不得同宮處。
何差不同宮,似所厭途旅。
樹杪俯烏巢,坼{彀弓換卵}方仰乳。
雄雌更守林,號噪見飛鼠。
鼠驚豎毛怒,裊枝如發弩。
逡巡吼風雲,遠望射巖雨。
東南橫虹霓,萬壑水噴吐。
下尋歸路迷,欲暮各愁語。
忽覺皆已非,空庭日方午。
今朝六月初五,明眼衲僧難睹。
驚回座□□龜,咬殺街頭石虎。
磨鎮旗,撾鐵鼓,
破口羊治閒佛祖。起坐相隨獨自行,
夜漏聲沈日卓午。
今朝十五,升堂直舉。
全主全賓,燈籠露柱。
不是佛,不是祖。
剔起兩莖眉,三更日卓午。
讀書已無效,何用轉勞苦。
閒齋幸無事,日共古人語。
古人議論好,善惡皆有補。
捨此欲奚為,惟應睡滿午。
漢字午的含義
午
(象形。本義:御馬索)
同本義 [rope that use to manage horse]
[甲骨文「午」字]疑當是索形,殆馭馬之轡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地支的第七位 [the seve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午曰敦羊。--《爾雅》
用以紀月。即農曆五月
午,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說文》
用以紀日
庚午之日,日始有謫。--《左傳》
用以紀時,即十一時至十三時;正午,白天十二時 [noon]
午戰於彼。--《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時已過午。--《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過午已昏。--明·歸有
午wǔ
⒈地支的第七位,也用作次序第七。
⒉[午時]十一點到十三點。
⒊特指正午(十二點):~餐。上~。中~。下~。
⒋[午夜]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