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願有攜,陳謝欣迫促。
開門候軒車,羅張亦相逐。
展席蔽我軒,衣袂頗連屋。
往事一笑中,閒言坐成福。
止吟惜幽情,折翰不遠復。
為謀知未諧,破戒誨不速。
向來馳數箋,空費兩家僕。
猶憐君子爭,勝負各清淑。
暮雨過西山,清風動遐谷。
盤飧愧交情,終宴無餘馥。
但喜有文辭,明珠動成掬。
人情苦難常,世事易反覆。
所嗟二三子,慰我頗暄燠。
何當維白駒,於此看信宿。
春初,聞賓之以詩止詩,不覺失笑,乃戲以《八止詩》簡
之,而賓之遂有雞酒之約。
予初未嘗止詩,亦不承約,姑俟其破戒。
未幾,賓之果渝約,予乃征前物,賓之以詩分理不能直,
因歸咎於鳴治、師召督責之過,令各助費,二公欣然從之
,實閏二月二十六日也。
是日退朝,遇明仲、孟陽於直廬,約當俱來。
已而明仲果來,亨甫近予捨,亦為予至。
分韻賦詩,凡得六首。
退而羅、李二公皆有紀述,復有校讎,增予卷軸。
是雖一時之戲談,然他日林壑之間發而視之,有不勝其感
者矣。
丁酉歲六月九日雨中病逸識。
相逢到別二十日,披覽溪山駐行役。
淒涼浩蕩兩生境,意不求詩詩自得。
臨分不作珍重語,顧欲倡酬詩卷覓。
問君得此君何用,雲比相如家四壁。
杜陵囊帛解救寒,陸生越橐千金直。
人言君侯真太癡,君癡不癡君自識。
昔人謝區堤,徒為妍詞飾。豈如珪璧姿,又有煙嵐色。
光參筠席上,韻雅金罍側。直使于闐君,從來未嘗識。
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煙。
忽呼絹素翻硯水,久不下筆或經年。
異時踏門闖白首,巾冠攲斜更索酒。
舉杯意氣欲翻盆,倒臥虛樽將八九。
醉拈枯筆墨淋浪,勢若山崩不停手。
數尺江山萬里遙,滿堂風物冷蕭蕭。
山僧歸寺童子後,漁伯欲渡行人招。
先君笑指溪上宅,鸕茲白鷺如相識。
許生再拜謝不能,原是天機非筆力。
自言年少眼明時,手揮八幅錦江絲。
贈行卷送張京兆,心知李成是我師。
張公身逐銘旌去,流落不知今主誰。
大梁畫肆閱水墨我君盤曹忘揖客。
蛛絲煤尾意昏昏,幾年風動人家壁。
雨雪涔涔滿寺庭,四圖冷落讓丹青。
笑酬肆翁十萬錢,卷付騎奴市盡傾。
王丞來觀皆失席,指點如見初畫日。
四時風物入句圖,信知君家有摩詰。
我持此圖二十年,眼前綠發皆華顛。
許生縮手入黃泉,眾史弄筆摩青天。
君家枯松出老翟,風煙枯枝倚崩石。
蠹穿風物皆愛惜,不誣方將有人識。
飄風吹面酒無力,萬響搖搖不停息。
主賓才然立分鼎,抑抑威儀長不忒。
冰盤時薦櫻筍香,烏絲快灑薔薇墨。
夜深山靜天四垂,悠然發我真聞識。
春山疊亂青,春水湛虛碧。
豁開樓閣門,分身千百憶。
一念差,雲羃羃,
善財無路尋知識。
昔我曾大夫,嘗作舂陵適。
時惟蕭子荊,袖書實見客。
公經本蕭自,於義豈秦越。
三年期掃門,竟欠今生識。
七十二翁頭雪白,弱冠初游鬢如漆。
除卻一二老山僧,獨來獨往無人識。
余聞星墮地,往往化為石。
石上有七星,此理余莫測。
持來當白日,光彩不為匿。
恍如起鴻蒙,俛仰帝垣側。
當由偶然似,見取參筆墨。
豪心蕩珍異,樂以萬金得。
南工始為偽,傅合巧無隙。
亦時疑世人,故自有能識。
憶惜西來,春已暮、餘寒猶力。正迤邐、登山臨水,未磋行役。雲笈偶尋高士傳,桃川又訪秦人跡。向此時、游宦興闌珊,歸無策。歸計定,歸心追。驚換歲,猶為客。還悵望、家山千里,迥無消息。□□不堪泥路遠,煙林賴有梅花白。為孤芳、領略歲寒情,誰人識。
上山割白紵,山高葉摵摵。
持歸當戶績,為君為絺綌。
不惜潔如霜,畏君莫我即。
誰言菖蒲花,可聞不可識。
精銅作鼎土不蝕,地下千年蘚花冪。
腹空鳳卵留藻文,足立三刀刃微直。
左耳可執口可斟,其上兩柱何對植。
從誰發掘歸吳侯,來助雅飲歡莫極。
又荷君家主母賢,翠羽胡琴令奏側。
絲聲不斷玉箏繁,繞樹黃鸝鳴不得。
我雖衰苶為之醉,玩古樂今人未識。
未見希夷真,未見希夷蹟。
止聞希夷名,希夷心未識。
新浴振輕衣,滿堂寒月色。主人有美酒,況是曾相識。
一別瀛山歲未朝,三州聲稱已齊飛。
欲將吏事文經術,獨鞏迂儒取世識。
山川路長誰記得,何處天涯是鄉國。自從驚怖少精神,
不覺風霜損顏色。夜中歸夢來又去,朦朧豈解傳消息。
漫漫胡天叫不聞,明明漢月應相識。
山房閒伴白雲棲,琴不須彈聽者希
北道主人新拜號,西湖隱士舊傳衣。
粵亡未合鴟夷去,蜀遠難隨杜宇歸。
亦欲共君聯石鼎,龍頭豕腹怕相識。
四生空鳥跡,六道無見覓。
十二假因緣,了幻元無識。
煙霄凝碧。問紫府清都,今夕何夕。桐陰下、幽情遠,與秋無極。念陳跡、虎殿虯宮,記往事、龍簫鳳笛。露華冷,蟾光白。雲影淨,天籟息。知得。是蓬萊不遠,身無羽翼。廣寒宮、舞徹霓裳,白玉台、歌罷瑤席。爭不思下界,有人岑寂。羨博望、兩泛仙槎,與曼倩、三偷蟠實。把丹鼎,暗融液。乘雲氣,醉揮斥。嗟惜。但城南老樹,人誰我識。
春風似舊花仍笑,人生豈得長年少。
我與兒兮各一方,憔悴看成兩鬢霜。
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安得送我置汝傍。
胡塵暗天道路長,遂令再往之計墮眇芒。
胡笳本出自胡中,此曲哀怨何時終。
笳一會兮琴一拍,此心炯炯君應識。
漢字識的含義
識
(形聲。從言。戠聲。善於言談,表示有知識,故從言。本義:知道;懂得)
同本義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說文》
君子是識。--《詩·大雅·瞻卬》。箋:「知也。」
壹宥曰不識。--《周禮·司刺》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陶潛《桃花源詩》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孫子·謀攻》
不識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成公二年》
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識味(知味);識空便(知趣;識相);識道(知聖道);識義(知義
識(識)shi
⒈知道,認得,能辨別:~字。認~。~別。~途老馬。
⒉學問,應知的,所知道的:學~。知~。常~。有~之士。
⒊見解,辨別是非的能力:見~。遠見卓~。
⒋[識破]看穿:~破假冒。
────────────────—
識(識)zhi
⒈記住,做記號,也指記號、標誌:博聞強~。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