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鏡平湖三十里。碧玉山圍四際。蓮蕩香風裡。彩鴛鴦覺雙飛起。明月多情隨舵尾。偏照空床翠被。回首笙歌地。醉更衣處長相記。
寒溪隨山回,修竹隱深寺。
頗逢老僧談,能億先到事。
白栝聖君憐,緋花土人蒔。
不到三十秋,依稀猶可記。
我昔未第日,鄉間逢歲饑。
兩率閭裡人,相共行賑濟。
饑民僅得食,免困餓而斃。
及我登第後,被罪歸田里。
尋復拜召命,迤邐治行計。
忽見道途間,小兒有遺棄。
復自勸鄉邦,割己用施惠。
日飯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於時已麥熟,糧食相接濟。
我始趨行朝,蒙恩長宗寺。
初本不望報,人以為能事。
制司具切奏,還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適帥瀘水。
無戶備飯食,所濟俱用米。
聊捨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減價平行布。
每石減十錢,庶幾無湧貴。
更有不熟處,資簡澗川類。
計用減價糶,所祈均獲濟。
我非財有餘,但愍民不易。
一時所施行,樂為之識記。
萬山相倚碧漓岏,靈鷲一峰聖賢宅。
如來往昔經行處,林泉鳥獸皆逆向。
清淨眷屬千五百,無日不聞鐘磬音。
閻浮提中大福田,蓮花會上菩提記。
釣月蓬閒,載詩卻向旗亭醉。翠蒲陰外。莫放雙鷗起。水佩仙裳,酒落煙雲意。來相試。玉綃新制。要寫蓬壺記。
堂高憑上望,宅廣乘車行。(《詠郭令公宅》。
見《封氏聞見記》)
蕭條如此,更何須,苦憶江南佳麗。花柳何曾迷六代,只為春光能醉。玉笛風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淺,忍含如許清淚。任爾燕子無情,飛歸舊國,又怎忘興替。虎踞龍蟠那得久,莫又蒼蒼王氣。靈谷梅花,蔣山松樹,未識何年歲。石人猶在,問君多少能記。
漢江流入蒼煙,戍樓弔古臨無地。清霜初肅,鷹揚隼擊,青霄凌厲。新雁聲中,夕陽影裡,千崖秋氣。念東籬采菊,龍山落帽,風流在、尚堪繼。引滿松醪徑醉。誦坡仙、臨漳宵濟。茱萸細看,明年誰健,空悲身世。兒輩何知,更休說似,登山臨水。那紛紛毀譽,耳邊風過,我何曾記。
五柳成陰,三徑晚、宦游無味。還自歎、迎門笑語,久須童稚。歸去來兮尊有酒,素琴解寫無弦趣。醉時眠、推手遣君歸,吾休矣。富與貴,非吾事。貧與賤,寧吾累。步東籬遐想,昔人高致。霜菊盈叢還可采,南山依舊橫空翠。,但悠然、一點會心時,君須記。
我此震旦人,到底少意氣。
放伊過界來,波濤起平地。
直指單傳,有甚巴鼻。
神光因為這些,著了娘生只臂。
是旃檀,是驢屎。
等閒一嗅腦門開,二十八代西天記。
閉玄關,通三昧。採藥仙翁,收得真消息。柳岸蘆花添青翠。滿地白雲,只許人不會。但拈來,偏如意。本分家風,分付真心地。一顆神珠明麗麗。照破塵沙,相遇人授記。
松底秋風翻兩袂,雜隨婦孺探勝地。
長谷橫出小天池,斗下犖確沙石碎。
再折冥徑路絕,披拂榛莽穿荒翳。
衣牽發甫脫免,亂石磊磊堆無次。
輿人擲我劍負行,跳踐圓尖鋒刃銳。
俄驚轟騰聲震壑,瞥雙白龍竄巖背。
瀦為潭水清且深,苔痕草色浸蒼翠。
更循鐵壁尋瀑源,或挾而登蹲而憩。
突兀銀潢一道開,鬼斧劈削靈槎逝。
吹瀉崢嶸復蜿蜒,疑是驪龍抱珠睡。
雲中見首獨垂胡,下飲碧海光景麗。
蒸浮日氣生綺文,投浴幾輩歐鳧戲。
列坐盤石羅酒,箕踞窺瞰神魂醉。
獲此奇勝冠山北,唐宋諸賢所未至。
鑿空忠今十載前,始遭海客發其秘。
頗悟造物無盡藏,亦緣阻險保幽邃。
衰老力弱摹狀窮,安得柳州為作記。
游絲百尺飛到地,野蝶尋春有狂意。
一番輕雨洗梨花,啼出玉真無限淚。
老夫不入少年場,直向南軒亭午睡。
覺來歷省夢中事,卻憶邯鄣枕中記。
臥痾邊夏秋,爾來收藥喜。
群腴久嚼蠟,今始甘魴鯉。
自非天矜憐,安得吉祥止。
寄聲問何如,感此遠方弟。
炯然憂愛心,諄諄見詞旨。
兼饋藥籠珍,廢疾居然起。
末章悼飛蝗,佈陣長千里。
那知自北來,今亦遍苕水。
公田吏如虎,收拾無滯穗。
訴傷服大刑,遑哀室如燬。
古來此亂國,赤子先遭棄。
北橋千萬倉,何翅敖洛峙。
一粒不肯捐,肯念饑由已。
謹勿傳吾詩,隙間天螻記。
青楓江上滄浪吟,白月宮中鸚鵡林。非有淨清心,
同道同房若斷金。離居忽有雲山意,清韻遙轉舟楫事。
去時能憶竹園游,來時莫忘桃園記。
一不成,二不是,
突出眼晴失卻鼻。少林剛自覓安心,
瞎驢不受靈山記。
無量壽佛金色身,光明普照群生類。
勤修智者系心觀,諸佛現前同授記。
漢家經略中原,上游眷此喉衿地。風行雷動,無前偉績,伊誰揚厲。玉帳籌邊,繡衣給饟,江上增氣。自武侯蛻跡,羊公緩帶,功名事、更誰繼。方□長驅萬里。笑談間、生擒元濟。非熊未兆,封留終在,同功異世。刻就豐碑,萬山直下,不須沈水。要追攀二雅,流傳千古,屬騷人記。
大士神通超一切,果成道備棲覺地。
龐眉山立孰寫真,水墨良因作遊戲。
明窗棐幾氎巾淨,竹爐柏子香雲細。
條繩乍解目增明,短幅溪籐聯數紙。
當年意匠寄高遠,慘澹風雲生眼底。
穹巖怪石隨步奇,岳鬼蠻奴凜生意。
僧繇未貌錦幪像,道子曾罷長安市。
手攜貝多口忘言,瓶瑩琉璃瞻舍利。
或嘿或語或慈威,亦躡芒鞋將渡水。
天女獻供顏如蓮,結習自空花墮袂。
神閒態逸贊莫窮,墨妙筆精足珍秘。
蕭然著我巖壑中,雁蕩經行恍能識。
詩成倒挽兩龍湫。不用韓公為畫記。
一是一,二是二。
頭上是天,腳上是地。
饑即餐兮困即睡,人人皆受如來記。
漢字記的含義
記
(形聲。從言,己聲。本義:記住)
同本義 [remember;bear in mind]
記,疏也。--《說文》
記,識也。--《廣雅》
記有成。--《禮記·內則》
記間之學。--《禮記·學記》
凡所經履,莫不暗記。--《後漢書·應奉傳》
常記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如夢令》
吾記天聖中。--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望中猶記。--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記混了;記錯了;切記;牢記;銘記;記不清;記省(回憶,記憶);記心(記在心上,常用於叮囑);記念(掛心;惦念);記憶(記在心裡)
記載,記錄 [record;write down]
記,書也。
記ji
⒈思念,把所見、所聞等事物保持在腦子裡,跟"忘"相對:惦~。牢~。~性強。~得住。
⒉用文字寫下來:~賬。登~冊。~錄(也作"紀錄")。~要(也作"紀要")。
⒊描寫事物的書、文章或文體:~載。~述。筆~。雜~。旅遊~。大事~。《岳陽樓~》。
⒋印章:圖~。戳~。
⒌標誌:~號。暗~。
⒍量詞:他挨了兩~耳光。
⒎[記者]為報、刊、電台、電視台、通訊社等,做採訪報導工作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