刖足豈一生,良工隔千里。故山彭澤上,歸夢向汾水。
低催神氣盡,僮僕心亦恥。未達誰不知,達者多忘此。
行年忽已壯,去老年更幾。功名如不彰,身歿豈為鬼。
才看芳草歇,即歎涼風起。驄馬未來朝,嘶聲尚在耳。
池上有鶴,介然不群,烏、鳶、雞、
鵝,次第嘲噪,諸禽似有所誚,鶴亦時復一鳴。
予非冶長,不通其意,因戲與贈答,以意斟酌之,
聊亦自取笑耳。
齊人謹鹽筴,伯者之事爾。
計口收其餘,登耗以生齒。
民充國亦富,粲若有條理。
惟非三王法,儒者猶為恥。
後世益不然,榷奪由漢始。
權量自持操,屑屑已甚矣。
穴◇如蜂房,熬波銷海水。
豈知戴白民,食淡有至死。
物艱利愈厚,令出奸隨起。
良民陷盜賊,峻法難禁止。
問官得幾何,月課煩笞箠。
公私兩皆然,巧拙可知已。
英英職方郎,文行粹而美。
連年宿與泗,有政皆可紀。
忽來從辟書,感激赴知己。
閔然哀遠人,吐策獻天子。
治國如治身,四民猶四體。
奈何窒其一,無異釱厥趾。
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裡。
臣請通其流,為國掃泥滓。
金錢歸俯藏,滋味飽閭裡。
利害難先言,歲月可較比。
鹽官皆謂然,丞相曰可喜。
適時乃為才,高論徒譎詭。
夷吾苟今出,未以彼易此。
隋堤樹毿毿,汴水流彌彌。
子行其勉旃,吾黨方傾耳。
青青數樹松,扶疏空庭裡。
微風從南來,清聲四向起。
俗兮聞必愁,吾也聞則喜。
昂頭離石枕,扶羸憑籐幾。
側聽復遙觀,移晷不能已。
細葉舞輕煙,密影搖寒水。
何必鈞天奏,豈羨霓裳妓。
萬事更無求,深山此為美。
寂寥信為樂,軒晚誠堪恥。
誰謂茆山中,祇悅陶公耳。
髻中珠,只者是。
如優曇花,時一現爾。
坐斷意根,方能側耳。
徐君神宇和且清,翩翩濁世稱達生。
但持一杯蟹螯足,能揮萬事鴻毛輕。
自言百年在行樂,千金買歌恣歡謔。
尊傍二豪與七貴,醉後五白兼六博。
寧藉疏家有賜金,那識洛陽亡負郭。
鳥雀門中結駟來,蛟龍壁上纏頭作。
少小當筵喚奈何,年來老盡怕聞歌。
君家歌兒動心魄,半出已覺魂傞傞。
暗思沉吟還絕倒,恰似看花被花惱。
空惹顛狂氣味存,難遣歌詞風格老。
九齡十齡解音律,本事家門俱第一。
黃口天教與擅場,白頭自歎曾入室。
金陵洞房今老大,柘湖歌台久蕭瑟。
憑誰寫向丹青裡,如畫天魔嬈居士。
彷彿花間按曲時,恍欲揚蛾髮皓齒。
便上九天歌一聲,不惜此聲無此耳。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
豈惟濁世隱狂奴,時平亦出佳公子。
初冠惠文讀城旦,晚入奉常陪劍履。
方將華省起彈冠,忽憶釣台歸洗耳。
未應良木棄大匠,要使名駒試千里。
奉親官捨當有擇,得郡江南差可喜。
白粲連檣一萬艘,紅妝執樂三千指。
簿書期會得余閒,亦念人生行樂耳。
桐廬之山屹如址,桐江之水清見底。
間關萬里卻歸來,依舊此山如此水。
子陵一節壽漢脈,名與高山俱不死。
惜無陋巷為邦學,禮樂不聞古人耳。
國老無心豈為身,五年朝謁慰簪紳。
元臣事業通三世,舊將威名服四鄰。
遍閱後生真有道,欲談前事恐無人。
比公惟有凌雲檜,歲歲何妨雨露新。
齊魯元勳古太師,寂寥千載恐無之。
昔歸暫縮經邦手,復起還當問道時。
入謁何曾須掖侍,到家依舊擁旌麾。
孔公靈壽固應在,秋晚香山訪佛祠。
西都風物漢唐余,天作溪山養退居。
盈尺好花扶幾杖,拂天修竹倚庭除。
白頭伴侶誰猶健,率意壺食久已疏。
〈公昔與司馬公同居洛下,常與諸老為真率之會,酒餚果蔬,隨有而具。
〉我欲試求三畝宅,從公它日賦歸歡。
〈先人昔游洛中,有卜築之意,不肖常欲成就先志,顧未暇耳。
〉
散夏余五日,那事穩也未。
爭似長汀子,低頭打覺睡。
不管你金烏東昇,玉兔西墜。
生死到來,甚處迴避。
低聲低聲,牆壁有耳。
乞食自王城,駿筆揮萬紙。
開緘動心目,忽忽龍蛇起。
便可老煙霞,聲價日千里。
那知未滿意,更訪栟櫚子。
栟櫚亦何人,是心如灰死。
惡語滿人間,春風自桃李,
憑君一笑揮,萬事空一洗。
但了風動幡,在處針投水。
願將廣長舌,語出亦糠秕。
回到我輩人,政堪覆醬耳。
毛遂處趙庭,囊穎初不起。
昭君在匈奴,畫工一夕死。
取士無取名,名下非真士。
哀弦有餘音,為君聊洗耳。
貴魁梧,賤瑣尾。
強分別,蚿憐虺。
雨新霽,月未死。
欲循城,將數子。
煩置酒,摘蒼耳。
故人十年別,牆宇今密邇。
譚勝復詩工,排日有歡喜。
所嗟連城璧,過詫窶人子。
何況政術疏,一一賴提耳。
短筇遍歷溪山,款段時尋鄰里。
遇酒聊一中之,得句亦偶然耳。
三更山吐月,棲鳥亦驚起。
起尋夢中游,清絕正如此。
驅雲掃眾宿,俯仰迷空水。
幸可飲我牛,不須違洗耳。
紫雲絳靄,高擁瑤砌。曉光中、無限剖列。肅整天仙隊。又有殊音欲舉,聲還止。朝罷時。亦有清香飄世。玉駕才興,高上真仙盡退。有瓊花如雪,散漫飛空裡。玉女金童,捧丹文、傳仙誨。撫諸仙,早起勞卿過耳。
十二篇皆因新境追憶舊事,不能一一曲敘,但隨而和之,
唯予與元知之耳
廢圃失不治,委積成荊杞。
何敢問嘉蔬,亦無馬牙齒。
舊聞苦行僧,破鐺煮糙米。
我今頗似之,但未除發耳。
昔聞滄浪亭,未濯滄浪水。
先賢渺遺跡,壯觀一何侈。
飛橋跨木末,巨浸折胡壘。
糟床行萬甕,繚牆周數里。
廢興固在天,庶用觀物理。
緬懷嘉佑世,周道平如砥。
相君賢相君,子美東南美。
如何一網盡,禍豈在故紙。
青蠅變白黑,作俑茲焉始。
所存醉翁文,垂耀信百世。
無忘角弓詠,嘉樹猶仰止。
同來二三子,感歡鹹坐起。
縹瓷酹新汲,毀譽均一洗。
忽逢醒狂翁,一別垂二紀,
雋哉老益壯,論事方切齒。
我欲裂絳幔,推著明光裡。
安得上天風,吹落君王耳。
漢字耳的含義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同本義 [ear]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
坎為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於行。--明·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蘇軾《石鍾山記》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
耳 ěr
1〈古〉語氣詞。表示肯定或的意思:且吾所為者極難~。(《史記·刺客列傳》)、如反覆手~。(《史記·陸賈傳》)
2耳朵:~聾。
3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
4位置在兩旁的:~門(大門兩旁的小門)。
【耳鬢廝磨】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間十分親近)。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髮。廝:相互。
【耳聰目明】形容視聽靈敏。
【耳目】
1見聞:~不廣。
2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耳目一新】聽到的看到的都換了樣子,給人以新鮮的感覺。
【耳濡目染】形容見得多聽得多之後,無形中受影響。濡:沾濕;潤澤。
【耳食之談】見【耳食之言】。
【耳食之言】傳聞的沒有根據的話。又作耳食之談。
【耳熟能詳】聽得多了,也就能詳盡地說出來。
【耳提面命】不但當面告訴,而且湊近耳朵講。形容嚴厲而又懇切地教導。耳提:附耳。面:當面。
【耳蝸】〈生〉內耳的組成部分。形似蝸牛殼,故名。內有淋巴液和聽神經,是聽覺感受器官。
【耳咽管】見【咽鼓管】。
【耳語】湊近別人耳朵小聲說話。
────────────────—
耳reng 1.見"耳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