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囊蘊珠璣,長養南風力。
當年東老家,曾代中書筆。
生煙漠漠中有樹,樹外田家幾家祝
重巒復塢隨不斷,茅舍時時若菌附。
兩人並向魚梁涉,一鳥遙從翠微度。
行雲淡映荒水陂,似有斜陽帶微昫。
傍篠白沙明,青林滃沉霧。
乍明乍晦景萬變,想當夏盡秋初處。
石牆短緣隈,隈水淺縈迴。
寬平一畝敞層屋,板扉犬臥無人開。
書堂樹深晝寂寂,主人應是王摩詰。
清晨騎鹿看田出,行過柴沜日向夕。
會招高適與裴迪,共賦輞川佳事畢,圖成興盡詩未筆。
正陽用事月初吉,騎鯨之孫生此日。
滴露能將三畫吞,積風少忍六月息。
平生最耐反覆看,其文炳彪心地直。
骨肉十年長眼青,今年差覺叢談密。
一尊稱處風風曉。紅藥丫頭香露濕。
誰令絕艷殿光景,群葩斂避表獨立。
洗盡人間丹粉妍,傾國傾城須正色。
文章瑞世寧論晚,時來造物能借力。
為君折花起長歌,請君滿引無餘瀝。
丹霄一武不難梯,更看飛階弄吟筆。
許生雖學李營丘,墨路縱橫多自出。
交柯揮霍裴旻劍,亂蔓淋漓張曉筆。
馬遷法左氏,實錄系日月。
孰傳經世學,儻可論絕筆。
漢祖肇炎圖,三傑鹹輔翼。
功成及酬賞,相國獨第一。
發蹤指示語,誰曰匪其實。
焉知英主心,方謹操縱術。
勳高疑益深,固異亭長日。
守關忠弗念,置衛防百出。
堂堂明且審,自計亦無失。
護軍給餉饋,入秦收圖籍。
用智既有餘,保身豈難必。
遜封散宏財,非真召平力。
污名起田宅,猶愈受斧鑕。
終加恭謹辭,賢哉史臣筆。
風蕭蕭,冰瑟瑟,
淡煙空濛冠朝日。灘頭枯木如畫出,
鸜鵒飛來添一筆。
道士醉臥天柱峰,睥睨石上千年之老松。
松精相感入夢寐,化作蒼髯雙老龍。
酒腸空洞生鱗角,飛出兩龍醉不覺。
須臾霹靂撼五嶽,豈隆縮手不敢捉。
神靈頃刻歸虛無,壁上但見雙松圖。
松耶龍耶莫能詰,東梁霖雨藏禿筆。
尚想夷與齊,求仁無怨嘖。
誰傳采薇音,荒哉太史筆。
菩薩住和牛頭山,應真亦復棲其間。
寶坊樓觀疊高下,新城粉雉相迴環。
崎嶇石磴雲生屐,眼波不盡涪江碧。
江外青山春自浮,曾與詩翁格椽筆。
高者為山,坳者為壑。
為煙為雲,渺渺漠漠。
水鳥樹林,人家聚落。
騎者何之,舟者未泊。
三尺紙上,萬象交錯。
天機自然,神驚鬼愕。
嗚呼,此吾故人野塘蘇元龍之墨跡,
中有石屏老淚痕,又與野塘添一筆。
江山渺愁予,歲月如羽疾。
適烹雨前茶,已擘霜後橘。
夜窗秋氣悲,栩栩夢圭蓽。
荒唐失飯牛,迂闊坐捫虱。
書生夫何愚,因子謂具述。
端平元二間,舊學繼良弼。
聘賢驛流庚,馭吏魚去乙。
人言萬化新,太平適今日。
起與鋤耒辭,欲補萬分一。
寧知事大謬,青衫乃吾桎。
五月謁吏銓,禁營干宥密。
六月道南徐,宵掠無寧室。
七月絕濤江,秦渺亂師律。
戍樓角聲哀,夕烽酣戰卒。
兵精書經天,肉食者遑恤。
臨風一長歎,歸計吾已必。
胡為癡兒事,屢奏齊王瑟。
願言猛士心,經作班侯筆。
秋空日澄霽,秋氣日蕭瑟。
塞馬健嘶風,候蟲悲吊夕。
卉木斂華滋,天地失顏色。
來鴻謀稻粱,飛隼快搏擊。
人境頓姜涼,物情亦淒惻。
居愁豈無端,感歎繼韓筆。
不畏侯卿杖,惟畏尹卿筆。
人間何處無樓,算來積善應難得。操持一念,應乎萬事,盡皆陰德。伯仲怡怡,親朋濟濟,雲仍蟄蟄。任才高王粲,興同庚亮,誰敢與、元龍敵。珍重劉郎好事,好溪山、為君拈出。眼前標緻,壁間圖畫,屏間松竹。春晚憑高,秋晴眺遠,翠紅如識。待他年,看取飛來五鳳,記如椽筆。
人間何處無樓,算來積善應難得。操持一念,應乎萬事,盡皆陰德。伯仲怡怡,親朋濟濟,雲仍蟄蟄。任才高王粲,興同庚亮,誰敢與、元龍敵。珍重劉郎好事,好溪山、為君拈出。眼前標緻,壁間圖畫,屏間松竹。春晚憑高,秋晴眺遠,翠紅如識。待他年,看取飛來五鳳,記如椽筆。
生長滄波中,收羅向書室。
剡籐無不平,祗恐無椽筆。
平生幾交遊,念往常恍惚。
始從五州數,卻自他邦述。
徐州殞川魚,葉縣飛鳧舄。
吳興罷童迎,漢殿空履跡。
鯨魚渺洪波,長城墮立壁。
元龍漫豪氣,子雲終執戟。
詩壇絕韓呂,詩友無道釋。
文章固能傳,事業竟何得。
是皆我深知,半亦君舊識。
更將寫其心,悲甚不能筆。
煌煌王侯族,富貴甘如蜜。
飄飄不仙侶,翅舉自蓬蓽。
且如王子晉,玉笙吹已畢。
白鶴忽來尋,乘虛氣何逸。
劉安振其後,飛騰聞舉室。
微如雞犬類,雲間詎相失。
斯乃帝王孫,安在巖穴出。
至今和安老,千載與相匹。
沙土暨雲陽,聞諸經所述。
此地可長生,得之養形質。
乃知朝市隱,勝彼山林日。
和平能毓氣,安靜常抱一。
號名豈虛假,是謂練形術。
焉用采昌陽,寧須苕芝朮。
從今列仙傳,當續更生筆。
自往一寄書,俯仰又許日。
豈無東歸便,值遇多卒卒。
昔如馬口銜,欲去隨緩疾。
今者身屬人,動步窘刀筆。
漢字筆的含義
筆
(會意。從竹,從聿。「聿」),是「筆」的本字,小篆象以手執筆。古時毛筆筆桿都是以竹製成,故從竹。簡化字「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用的毛筆。此字最早見於北齊雋修羅碑,是六朝時的俗字。也見於《集韻》。本義:毛筆)
同本義 [pen]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說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曲禮》
不能竟書而擱筆。--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毛筆;鋼筆;圓珠筆;筆削(修改文章);筆帕之敬(雅潔的禮品);筆楮難窮(文字難以充分表達。楮:紙的代稱)
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製而成的作
筆 bǐ
1寫字畫圖的用具:鋼~、蠟~、粉~。
2(寫字、畫畫、作文等的)筆法:運~得當。
3用筆寫出:代~。
4筆畫:字有兩~。
5量詞:一~帳、一~好字。
【筆觸】書畫、文學作品等的筆法,格調:鋒利的~。
【筆調】文章風格:~清新。
【筆端】寫作、寫字、繪畫時的運筆以及所表現的意境:奇光異景盡收~。
【筆法】寫字、畫畫、作文的技巧或特色:這篇小說的~很新穎。
【筆鋒】
1筆尖。
2書畫的筆勢;文章的氣勢。
【筆供】用筆寫出來的供詞。與相對。
【筆畫筆順檢字法】漢字字典查閱檢索方法之一。要求根據筆畫的多少和筆順的先後來查檢。
【筆記文】文體的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多由分條的短篇彙集而成。
【筆力】寫字、畫畫或做文章所表現出的功力:~剛勁。
【筆路】
1筆法。
2寫作的思路:這篇文章~奇特。
【筆勢】
1寫字、畫畫用筆的風格。
2文章的氣勢。
【筆削】古時在竹簡、木簡上寫字,要刪改得用刀刮去,稱。後來用做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筆:記錄。削:刪改。
【筆意】書畫或詩文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意境。寫字、繪畫時運筆的精心構思以及所表現的風格、功力。也指詩文的意境。
【筆札】札是古時寫字用的小木片,後來用筆札指紙筆,又轉指寫的文章。
【筆戰】用文章來進行辯論,打官司,與相對。
【筆者】某篇文章或某書的作者(多為作者的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