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室凌青天。
三花含紫煙。
中有蓬海客。
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
跡高想已綿。
時餐金鵝蕊。
屢讀青苔篇。
八極恣遊憩。
九垓長周旋。
下瓢酌穎水。
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
獨拂秋霞眠。
蘿月掛朝鏡。
松風鳴夜弦。
潛光隱嵩岳。
煉魄棲雲幄。
霓裳何飄遙
鳳吹轉綿邈。
願同西王母。
下顧東方朔。
紫書儻可傳。
銘骨誓相學。
青山畫出天台障,溪流宛是桃源漾。
一庵深著翠微間,高閣更搴雲氣上。
道人於此幾經春,七閏不作黃楊屯。
孤標如松自磊砢,爽氣映竹長清真。
爐中寒灰與心寂,世味只今余好客。
橫潭一笑得烹鮮,通道三杯酬蠟屐。
原君勿羨飛昇天,亦莫面壁沉幽禪。
問雲何心不出岫,歸與吾黨相周旋。
伯時作《龍眠山莊圖》,由建德館至垂雲沜,著錄者十六處,自西而東凡數里,巖崿隱見,泉源相屬,山行者路窮於此。
道南溪山,清深秀峙,可游者有四:曰勝金巖、寶華巖、陳彭漈、鵲源。
以其不可緒見也,故特著於後。
子瞻既為之記,又屬轍賦小詩,凡二十章,以繼摩詰輞川之作雲。
建德館龍眠淥淨中,微吟作雲雨。
幽人建德居,知是清風主。
墨禪堂此心初無住,每與物皆禪。
如何一丸墨,舒捲化山川。
華巖堂佛口如瀾翻,初無一正定。
畫作正定看,於何是佛性。
雲薌閣清溪便種稻,秋晚連雲熟。
不待見新春,西風薌自足。
發真塢山開稍有路,水放亦成川。
遊人得所息,真意方澹然。
薌茅館山居少華麗,牽茅結淨屋。
此間不受塵,幽人亦新沐。
瓔珞巖泉流逢石缺,脈散成寶網。
水作瓔珞看,山是如來想。
棲雲室石室空無主,浮雲自去來。
人間春雨足,歸意帶風雷。
秘全庵世道自破碎,全理未嘗違。
溪山亦何有,永覺平日非。
延華洞共恨春不長,逡巡就搖落。
一見洞中天,真知世間惡。
澄元谷石門日不下,潭鏡月長臨。
細細溪風渡,相看識此心。
雨花巖巖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墮。
忽下幽人前,知子觀空坐。
泠泠谷層崖落飛泉,微風泛喬木。
坐遣谷中人,家家有琴築。
玉龍峽白龍晝飲潭,修尾掛石壁。
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
觀音巖倚巖開翠屏,臨潭置苔石。
有所獨無人,君心得未得。
垂雲沜未見垂雲沜,其如歸興何。
路窮雙足熱,為我洗盤陀。
勝金巖置馬步巖間,巖前得平地。
餚蔬取行簏,粗飽有遺味。
寶華巖團團寶華巖,重重蔭珍木。
歸來得商鼎,試鬻溪邊綠。
陳彭漈蒼壁立精鐵,縣泉瀉天紳。
山行見已久,指與未來人。
鵲源溪深龜魚驕,石瘦椿楠勁。
借子木蘭船,寬我芒鞋玻
〈四詩皆記伯時所畫。
〉
大安高絕,風露清、氣爽中秋時節。霞友雲朋方聚會,共賞山頭明月。照徹千峰,明通萬壑,坐覺心歡悅。神清骨冷,永超人世生滅。看盡此夕風光,空勞筆舌,妙景如何說。普照千門皆可*,不似棲雲高潔。小院巖前,大寒嶺畔,**天相接。坐中默想,此間堪可棲跡。
寺遠離朝市,同游並結軨。
階垠盤石磴,殿影落青冥。
地勝松筠眾,山名草藥靈。
洞門深數里,檜樹壽千齡。
疑有神仙聚,甯容魃魅停。
年多養龍虎。早已蟄雷霆。
石上生苔蘚,巖阿長茯苓。
晴雲出幽竇。陰霧滑疏櫺。
露滴茶芽潤,煙蒸竹汗青。
餐霞充道味,采朮驗丹經。
直擬陞高處,何妨陟絕徑。
遐觀際寥廓,下視何羶腥。
自被利名染,無因骯腑醒。
晨興看桉牘,夜坐守窗螢。
齷齪遵前訓,兢兢視此銘。
沉冥若籠鳥,囚緊似拘囹。
有願棲雲壑,相隨步翠坰。
平生山野性,暫喜據梧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