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詩辭名句,魏晉詩人曹操的詩,曹操詩辭全集,曹操詩代表作

詩辭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魏晉詩人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辭海》1989年版)

詩人 曹操 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朝丞相。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族。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曹丕代漢後,曹操被尊稱為「大魏武皇帝」。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三國誌·武帝紀》中說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誌》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不高。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後漢書·許劭傳》,《三國誌》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於漢末黃巾起義時顯露頭角,後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後戰勝了關中李傕、徐州呂布、淮南袁術,並接受了張繡的投降。

作品一覽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後一篇寫關東各州郡興兵討卓,又各懷野心,互相殺伐,在內容上緊相承接。詩篇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地寫出了這一段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鍾惺《古詩歸》)。尤其可貴的是,在《蒿里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苦寒行》作於建安十一年,詩篇描寫冬日太行山區的酷寒、荒蕪、險峻,形象生動,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複雜感受。《步出夏門行》作於建安十二年征三郡烏桓時。該詩包括「艷」(前奏)及四解。「艷」著重寫了詩人出征時的複雜心情。一解「觀滄海」,寫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寫歸途中見聞;四解「龜雖壽」,寫取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勝利後的思想活動。其中「觀滄海」描寫大海景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磅礡,格調雄放,映襯出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龜雖壽」以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詩人對人生及事業的看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詩人貫徹終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表白。

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前兩篇寫詩人的政治理想。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並用的賢君良臣政治。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來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時序》)。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曹操著述,據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考證,有《魏武帝集》30卷錄1卷、《兵書》13卷等十餘種,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孫子注》。明代張溥輯散見詩、文等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於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補充,增入《孫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

詩人 曹操 的詩辭精選及介紹

魏晉 詩人 曹操的詩詞代表作 有哪些?

魏晉 詩人 曹操的詩辭代表作 包括:

《觀滄海/碣石篇》《龜雖壽》《苦寒行》《冬十月》《短歌行》《薤露》《蒿里行》。

曹操是哪朝的人?

曹操 是 魏晉 詩人。

曹操的詩辭作品有哪些?
古詩大全
 
詩詞大全
詩詞詩句
各朝代的詩
詩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