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近無李白消息)》古詩文
【詩原文】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古詩解釋】
這首詩寫於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許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詩用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於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像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並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歎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裡「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於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像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後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於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歎「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曲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採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樸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於傳情達意,如本詩用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
(黃寶華)
-------------------------------------------
原註:近無李白消息。
【鶴注】詩云:「世人皆欲殺」,當是白流夜郎之後,蓋上元二年也。梁氏編在寶應元年梓州作,不知是年,白己卒矣。曾鞏序:乾元元年,長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峽江,至巫山,以赦得釋。憩岳陽、江夏,久之,復如浸陽,過金陵,徘徊於歷陽、宣城二郡間。其族人陽冰為當塗令,白過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時寶應元年也。《詩》:「愛而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1。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2,..飄零酒一杯3。匡山讀書處4,頭白好歸來5。
(此懷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見才可憐。飄零縱酒,見狂可哀。歸老匡山,蓋憫其放逐而望其生還,始終是哀憐意。)。
1箕子被發佯狂,白之縱酒豪放,亦不得已而然。2《漢書·儒林傳》:魯榮廣,高材敏捷。劉向《新序》:「聰明敏捷,人之美材。」3《雪賦》:「從風飄零。」薛道衡詩:「陶然寄一杯。」4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雲歸來。《丹鉛錄》謂指彰明縣南之匡山,若以為匡廬,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歸來乎?5《楚辭》:「王孫兮歸來。」顧宸曰:公與白同游齊魯,在天寶四載。白有《魯郡石門別杜》詩,自此以後,公屢形懷憶,竟不得再見。冬日春日之懷及夢白二首,白在夜郎,公在秦州。此云「不見李生久」,白在浪游,公在成都。公與白最稱交好,考其相從歲月,僅在游齊魯時。前乎此,後乎此,俱未相見也。
附考:洪容齋《三筆》曰:杜詩:「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說者以為即廬山也。吳曾《能改齋漫錄》辯誤一卷,正辯是事。引杜田《杜詩補遺》云:范傳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綿州之屬邑,有大小匡山,白讀書於大匡山,有讀書堂尚存。其宅在清廉鄉,後廢為僧房,稱隴西院,蓋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吳君以是證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廬山也。予按當塗所刊《太白集》,其首載《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觀察使范傳正撰,凡千五百餘字,但云:「自國朝以來,編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初無補遺所紀七十餘言,豈非好事者偽為此書,如《開元遺事》之類,以附會杜詩耶?歐陽《輿地廣記》雲,彰明有李白碑,白生於此縣。蓋亦傳說之誤,當以范碑為正。
【朱注】杜田之說,本於楊天惠《彰明逸事》。《杜臆》:太白系出隴西,後遂誤傳為隴西成紀人。所云清廉鄉,亦必青蓮之訛。
黃鶴曰:李集有《望廬山五老》詩云:「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又《望廬山瀑布》云:「而我游名山,對之心益閒。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又《南康軍圖經》云:白性喜名山,飄然有物外志,以廬阜水石佳處,遂往游焉。至五老峰,愛其險峭奇勝,曰:「天下之壯觀也。卜築於此,吾將老焉。」今峰下有書堂舊基,白後北歸,猶不忍去,乃指廬山曰:「與君再會,不敢寒盟,丹崖綠壑,神其鑒之。」又白《送侄嵩游廬山序》,「慚未歸於名山。」然則匡山斷指潯陽匡廬山。
今按:《全蜀總志》:龍安府江油縣,有大匡山,在縣治西三十里,山勢高聳,狀如匡字。唐李白讀書處。豈修志者,亦因《彰明逸事》而附會歟?又考《水經注》:遠法師《廬山志》曰:殷周之際,匡俗先生游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然則廬山亦稱匡山,蓋以姓得名耶?
-----------仇兆鰲 《杜詩詳注》-----------
問唐代 古詩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的詩作者是誰?
答唐代 古詩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的詩作者是詩人 杜甫。
問古詩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有多少字?
答古詩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共40字。
問詩句 不見李生久 下一句是什麼?
答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問杜甫 的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是什麼時候的詩?
答杜甫 的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是 唐代 的詩詞。
問詩句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出自哪一首詩?
答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出自 唐代 古詩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