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非同異,千燈共一光。
增之寧解溢,減著且無傷。
取捨皆為過,焚漂總不妨。
見聞知覺法,無一可猜量。
佛手撐慈航,尚欲濟我人。
寄語作舟者,江濤渺無津。
佛事潛通興化門,用時斤斧莫成痕。
全機超出輪迴際,一句拔除生死根。
涼吹洗磨煩袂暑,素蟾排逐夜台昏。
鵝王引飲唯醇味,水乳斯分不我渾。
佛心之子毒蛇心,歡喜無端變作嗔。
五處住山開毒口,不知噴殺幾多人。
佛來非墮有,仙去豈超無。
寧可死歸潔,莫教生合污。
出余純白在,入與太清俱。
百世下回首,高風立懦夫。
佛子親從日本來,人天隨步歎奇哉。
一機拶出金牛舞,千聖當頭正眼開。
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蔭芙蕖,時有水禽鳴。
通溪岸暫斷,分渚流復縈。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獨遊自寂寞,況此恨盈盈。
佛地葬羅衣,孤魂此是歸。舞為蝴蝶夢,歌謝伯勞飛。
翠發朝雲在,青蛾夜月微。傷心一花落,無復怨春輝。
佛來不雇,祖來不雇。
有三十棒,未敢分付。
個中無肯路。
佛法入中國,爾來七百年。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
官吏不之制,紛紛聽其然。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
靈師皇甫姓,胤胄本蟬聯。少小涉書史,早能綴文篇。
中間不得意,失跡成延遷。逸志不拘教,軒騰斷牽攣。
圍棋斗白黑,生死隨機權。七博在一擲,梟盧叱迴旋。
戰詩誰與敵,浩汗橫戈鋋。飲酒盡百盞,嘲諧思逾鮮。
有時醉花月,高唱清且綿。四座鹹寂默,杳如奏湘弦。
尋勝不憚險,黔江屢洄沿。瞿塘五七月,驚電讓歸船。
怒水忽中裂,千尋墮幽泉。環回勢益急,仰見團團天。
投身豈得計,性命甘徒捐。浪沫蹙翻湧,漂浮再生全。
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靈師不掛懷,冒涉道轉延。
開忠二州牧,詩賦時多傳。失職不把筆,珠璣為君編。
強留費日月,密席羅嬋娟。昨者至林邑,使君數開筵。
逐客三四公,盈懷贈蘭荃。湖游泛漭沆,溪宴駐潺湲。
別語不許出,行裾動遭牽。鄰州競招請,書札何翩翩。
十月下桂嶺,乘寒恣窺緣。落落王員外,爭迎獲其先。
自從入賓館,占吝久能專。吾徒頗攜被,接宿窮歡妍。
聽說兩京事,分明皆眼前。縱橫雜謠俗,瑣屑鹹羅穿。
材調真可惜,朱丹在磨研。方將斂之道,且欲冠其顛。
韶陽李太守,高步凌雲煙。得客輒忘食,開囊乞繒錢。
手持南曹敘,字重青瑤鐫。古氣參彖系,高標摧太玄。
維舟事幹謁,披讀頭風痊。還如舊相識,傾壺暢幽悁。
以此復留滯,歸驂幾時鞭。
佛已歸無跡,吾當反自崖。
肺腸蠲墜露,衣佩結明霞。
陶令難忘酒,龐公亦有家。
下山人借問,姑射吒南華。
佛界似仙居,僂台出翠微。
浙中山水最,海內衲僧歸。
草樹有真意,禽魚盡自機。
禪房無別事,唯見白雲飛。
佛宮琢琳琅,懸魚警群聰。
緩扣集方袍,急拊趨百工。
雖無筍虛器,自協徵與宮。
犁然當人心,邈有炎氏風。
山泉自疏數,佩玉相玲瓏。
朝昏間鐘鼓,清響傳無窮。
惟有寶陀山,於音獲圓通。
一聞如得解,石鞏亦投弓。
佛法離住相,色相本非實。
雲何阿羅漢,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只園夙親近。
會發宏原深,現此廣長舌。
於後像法世,讚歎說偈言。
筆力虛空,三昧出胸臆。
撞開癡愚綱,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勝,會聞諸佛說。
以音聲求我,不能見如來。
偈語復雲何,能離音聲見。
今法解佛意,一切有為法。
非偈亦非贊,應作如此觀。
佛繇西域漸中土,欲使群心皆鼓舞。
若顓梵語及胡書,昧者雖從明孰與。
其徒往往多材能,暗結時賢為外助。
遠公自昔來廬山,誇逞蓮花邀社侶。
吁嗟君子遭亂邦,捨此未知何處去。
邇來一行善記覽,齧破乾坤錄歷數。
或攻文苑掠芬香,辭則貫休筆懷素。
其餘曲藝與小詩,布在人間難悉數。
賢豪大抵多憐才,引致門牆無齟齬。
其人既重法亦尊,羽翼大成根本固。
我緣山谷見不遠,緇褐憧憧盡愚魯。
坐量此去有黨衰,纖縞焉能拒強駑。
去年有使自番陽,手籍一函來我所。
發函乃是緣概書,千字滿前雲縷縷。
眾人飽食已用心,欲噍伯英肥美處。
當時名士嘉其能,長序短篇聯繡組。
因思幅員千萬里,如師之能更幾許。
以儒輔釋日益多,何恤區區一韓愈。
佛頂分明火焰高,黑瑿何事助焦熬。
只銷一酌梅花雪,我已官曹似水曹。
佛病法病,佛藥法藥。
本色衲僧,俱不染著。
遇飯開口,要行移腳。
自是現成,誰能造作。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佛寺通南徑,僧堂倚北坡。籐陰迷晚竹,苔滑仰晴莎。
病憶春前別,閒宜雨後過。石橫聞水遠,林缺見山多。
欲結三天社,初降十地魔。毒龍來有窟,靈鶴去無窠。
客路隨萍梗,鄉園失薜蘿。禪心如可學,不藉魯陽戈。
佛子磯頭溯客舲,南湖高柳記沙停
水分彭蠡溶溶綠,山送匡廬冉冉青。
雨過人家收鴨早,日高網戶曬魚腥。
故園此去猶千里,安得乘風破杳冥。
佛自無言人自訛,但留衣缽說能多。
假令和履多留下,誰奈沙門頰舌何。
漢字佛的意思
佛〈名〉
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Buddha]。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 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後漢書·西域傳》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帶來的光明);佛會(佛菩薩眾聖會聚的地方);佛圖(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佛教 [Buddh
佛 fo
⒈梵語"佛陀"的簡稱。"佛"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得道者)的稱呼:拜~。特用於尊稱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祖。
⒉
【佛教】〈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的宗教。
⒊見fu。
────────────────—
佛(彿、拂) fu
⒈
【彷彿】見"fǎng仿"。
⒉見fo。
────────────────—
佛bo 1.興起貌。
────────────────—
佛bi 1.見"佛肸"﹑"佛狸"。 2.通"弼"。輔助。《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鄭玄箋:"佛,輔也。"陸德明釋文:"鄭音弼。"馬瑞辰通釋:"古字其音均與近,故可借作也。"一說,佛訓為"大"。《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毛傳:"佛,大也。"參閱清錢大昕《潛研堂集.答問》。